香港《南華早報》8月29日文章,原題:深圳將成為中國新的“示范”城市,當地家長為何還正為其子女的教育而失眠深圳居民徐女士為她9歲女兒的教育前景擔憂。當她得知當地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在完成9年義務教育后能夠進入公立中學后,她失眠了,還因此去看了醫生。“醫生告訴我,他已經接診了許多像我這樣焦慮的家長”,在深圳當初中教師的徐女士表示。
官方數據顯示,在深圳市去年近8萬名(參加中考的)中學生中,僅有3.5萬人進入公辦高中就讀。許多初中畢業生轉向收費昂貴的私立高中甚至海外學校。此外,由于當地傾向于集中精力招收本地出生的學生,一些學生只能返回父母老家的高中就讀。不過,即便算上私立高中,深圳市能進入高中就讀的初中畢業生比例仍僅為57%左右。這不但略低于全國水平,還遠低于北京市(86%)和鄰近的廣州市(69%)。
深圳的問題源于其快速增長:隨著外來人口持續流入,這個在上世紀80年代還僅有數千人的小漁村已成為一個人口達1300萬的大都市,但當地的高中數量卻一直未能跟上人口增長。
因此,雖然深圳的經濟規模已超過與之相鄰的香港,并擁有華為、騰訊、大疆等科技巨頭,但該市在提供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落后于人。
官方數據顯示,深圳市現有344所小學,遠低于人口與之相差不大的廣州市(1500萬人)的961所。中央政府已經注意到深圳的問題,作為建設模范城市計劃的一部分,中央政府要求深圳擴大初等教育服務,擴大中等教育覆蓋面。▲
(作者何惠芬{音},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