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茜
今年是粵劇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第十個年頭。10年前,在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后,粵劇被成功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此世界知道了“南國紅豆”的存在。如今,粵劇的發展現狀如何?
廣州粵劇團青年花旦陳韻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部分粵劇演員是受家人影響從業的,比如她的爺爺就是粵劇演員。目前優秀的粵劇女演員大部分都是70后、60后,“80后中杰出的女演員很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我是在叔叔的引導下學習粵劇的。粵劇演員收入并不高,一定要足夠愛這一行,否則很容易半途而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偉驄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做我們這一行要嚴格要求自己,保護好自己的嗓子,不能酗酒,否則很影響演唱。”
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粵劇對演員的要求十分苛刻,除了基本的唱、念、做、打,演員對自己的妝容、發飾和服裝也要精通。“學校只是教我們怎么表演,至于如何化妝、選發飾和服裝都是我自己課下和前輩們學習的。一開始覺得有些繁瑣,但后來發現自己化妝還是很有必要的,自己最清楚應該怎么突出自己的五官,尤其是眼睛,要夠亮,”陳韻玲說,她現在平均一周至少演出一次,要時刻保持好自己的身體狀態。“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事業的迷茫期,我也有,但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現在我要不斷提升自己,希望到退休的時候能拿出令自己滿意的成績。”
李偉驄表示,粵劇讓他變成熟。每次演不同的劇本,裝扮不同的人物,也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唱粵劇有一種歷史使命感,感覺自己有這個責任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兩位演員都表示,自從粵劇申遺成功后,赴海外演出的機會增加了許多。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粵劇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很受歡迎,比如美國、加拿大、歐洲。“我們每年赴海外演出100次左右,觀眾對粵劇的音樂、演員的妝容和服飾都很感興趣。”
在海外演出機會增加的同時,粵劇也面臨轉型的挑戰。廣州粵劇院副團長尤桂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粵劇院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后得到政府的經濟支持減少,粵劇院也面臨改革的考驗。“我們計劃建立自己的劇院,用自己的團隊進行售票和演出,實現自給自足。實現盈利后編劇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打磨劇本,創作出更多經典的作品,我們的劇團也可以精心排練,不用租用其他的劇院演出。”
尤桂華還表示,目前從事粵劇行業的青年演員較少,粵劇院打算和中國一些藝術院校合作,培養優秀的青年粵劇演員,為這一行業補充新鮮血液,同時也鼓勵編劇們在劇本里加入一些新鮮元素來吸引年輕觀眾。“如果我們的粵劇可以加入一些現代元素,而不都是古裝劇,也許會吸引更多年輕人來觀看。”
“粵劇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將其發揚光大,我也計劃讓自己的女兒學習粵劇,”觀眾譚珈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