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設計一個圈套來考驗自己的情人對自己的愛是否真誠——是愛她的相貌還是愛她的心靈,這已是老而又老的道德故事套子了。而微型小說由于極其有限的容量,更容易使一個老的故事套子變成味同嚼蠟的老調重彈。這篇小說的作者卻給這個故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東西,給人以新鮮感。
小說敘述了一位青年中尉如何以一本書為媒介結識了一位從未謀面的女士,并通過書信往來而成為知己,在他參加戰斗的最艱苦的時刻給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這段情節似乎也不算獨創。但有趣的是那本充當了月下老人的書《人類的束縛》(一譯《人生的枷鎖》,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用許多篇幅描寫了小伙子菲利浦在真誠的愛情與對色相的迷戀二者之間搖擺并經歷了不少情感波折的故事。這篇小說除了一點細微的暗示(“女人能這樣溫柔體貼地看透男人的心”)之外沒有對那本書的內容作任何介紹。但西方讀者對那本書并不陌生。于是我們看到,小說中未出現的東西像影子般罩在所描寫到的內容上,形成了一隱一顯兩個互相呼應的結構:中尉在姑娘與中年婦女之間的猶豫如同菲利浦的愛情波折的再現。
作者在小說的有限篇幅內盡力地渲染了中尉所經歷的內心矛盾:在二人見面之前,女土曾拒絕了自己請她寄贈照片的要求,從而投下了一道朦朧的陰影。聯系到前文提示的那本書和那位女士“能這樣溫柔體貼地看透男人的心”的特點,使人預感到一場微妙的心理沖突將要發生。果然,中尉被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迷住了。“他迎上前去,沒注意到她并沒戴著什么玫瑰”,少女又火上澆油地朝他“露出一絲挑逗的微笑”。中尉分明陷入了如同菲利浦迷戀于一位輕浮漂亮的女招待不能自拔的那種境地。緊接著出現了那位全無風韻的中年婦女,把中尉擠入了強烈的內心矛盾沖突之中:“勃蘭福特中尉覺得好像被劈開兩半似的……”
顯然,由于有了這一段心理沖突,故事已脫離了人們所熟知的道德“考驗”的老套子,帶上了明顯的心理表現色彩。那位女士在小說中幻化出兩個不同的形象:挑逗人的少女與溫柔賢惠的中年婦女,二者分別成為“肉”與“靈”的象征。她要中尉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中尉做出了令她滿意的選擇。然而我們仔細一點就會注意到,中尉的選擇并不是那么簡單:“勃蘭福特中尉當機立斷。他手指抓緊那冊用來讓她辨認他的《人類的束縛》。這不會是愛情,然而是可貴的東西,是他曾經感激過,而且必定永遠感激的友誼……”理性和精神的追求勝利了,但并不是說他愛上了其貌不揚的中年婦女。他是為了精神的友誼而犧牲了對愛情的追求,所以他在選擇友誼的同時感到了失望的苦澀。道德考驗在這里變成了心理考驗:中尉在選擇后仍存在的矛盾心理表明他是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傳統的“考驗”故事中的道德象征。這一切同他手中那本書里的主人公菲利浦的心理發展有明顯的相似之處。
正因為中尉的選擇具有了現實的心理深度,使讀者易于產生共鳴,所以后來突然的翻跌便更顯得奇峭莫測。柳暗花明、峰回路轉的結局使幻化為兩人的女士形象統一了起來,從而消除了中尉的心理矛盾,也使讀者得到了意外的滿足:健康而完滿的生活畢竟應該是靈與肉的統一。這一出人意料但又合乎人們的心理要求與道德理想的突轉的結局使前面的心理沖突終于得到了平衡,因而在結構上也是成功的。
(高小康,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