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峰
本文以科技競賽為載體,來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路徑與體系建設。通過對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確定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創新點在于研究方向創新與研究內容創新。
隨著近二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擴招,我國大學生在校總人數的規模也不斷增長,大學生的數量與就業市場需求供給之間出現了不可避免的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就業現狀不容樂觀。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大學生在校人數的增多,就業問題突出等也為我們重新思考大學教育,轉變大學教育策略提供了契機。“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的根本解決途徑之一便是從學習主體出發,即從學習者自身出發,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而在所需具備的諸多素質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最為關鍵,在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是企業實現效益的最佳途徑,企業選擇人才的時候,會更加注重人才的創新能力;創新是提升自我市場競爭能力和印證自我價值存在與創造的最佳手段。在大學教育中,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是一群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群體,但是一個人的知識多少并不能代表他的創新能力強弱,文化素質與創新能力并非是絕對的正比例關系。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項多元化的具有自主思維的實踐活動,傳統式的評價模式并不能完全體現出學生的創新能力。
國內研究無論是在文獻研究的數量上,還是在所涉及的研究內容上,國內與科技競賽相關的研究則更為不足,僅有的相關研究內容為本文撰寫提供了寶貴的思路。
國外在大學生科技競賽與創新能力等相互聯系的研究比中國起步則相對較早,這與歐美政府的制度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保障制度,大大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水平。美國的學者 Slize 就曾對美國這一科學競技比賽做出過深入的研究,她認為在科技競賽中必須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團隊合作以及訓練與掌握技能,此外還要盡可能的在比賽中發展學生獨立工作的技能。還有學者指出通過科技競賽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享受科學的樂。
總體來說,當前國內外研究只涉及到科技競賽的意義與途徑等層面。在研究的具體方向上,多數研究偏向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將科技競賽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問題一起相互關聯起來研究的則相對更少。科技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創新能力又是實現學生發展的重要法寶,因此,必須要建立雙贏的科技競賽教育模式,在借助科技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也要通過科技競賽拓寬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認知,提高大學生對創新的永久性認識,幫助大學生樹立終身創新意識。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包括三個部分,其一是理論意義,其二是實踐意義,其三則是社會效益。
其一,科技競賽在我國理論研究方面成體系的較少。筆者在中國知網等相關數據庫搜索,目前與本文相關的研究還不是太多,且只涉及到科技競賽的意義與途徑等層面。在研究的具體方向上,多數研究偏向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將科技競賽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問題一起相互關聯起來研究的則相對更少。在本文研究中,除對科技競賽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結合研究外,還將對科技競賽在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培養途徑進行論述,力爭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實現有機統一,實現教育目標的雙贏效果。此外,在研究內容上,本文還將對我國當前科技競賽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其中培養模式創建內容與保障、效果評價與反饋等理論研究都有利于豐富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研究內容,為形成選題的層次化、體系化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其二,科技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創建基于科技競賽平臺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能提高大學生對創新精神的關注度,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指明方向。本文擬對當前高校學科細化所帶來的科技競賽種類之間不平衡的矛盾進行論述,提出相應的應對方式,這樣就能夠為拓展大學生科技競賽參與的廣度、豐富大學生科技競賽的內容等提供有益的理論化借鑒。這是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必要階段,只有如此才能滿足不同學科專業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需求。
其三,科技競賽在我國多以社會化團體承辦形式居多,大學校園內部的科技競賽則相對開展較少,尤其是參與性廣、規模大、內容豐富的大學科技競賽更少。本文對社會科技競賽與大學科技競賽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建立社會團體、大學校園雙模式的大學生科技賽培養途徑,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學科技競賽的社會化標準,提高科技競賽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實現大學校園科技競賽成果的社會化轉變,實現大學校園科技競賽的社會化效益。
大學生科技競賽的目標是通過科技競賽活動所能達到的預期期望和效果。“教育不可能沒有目的,無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創建基于科技競賽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從教育學和養成學來看,也屬于教育的一部分,體現出整體目標與具體目標、長遠目標與短期目標等,整體目標和長期目標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非常明確的。具體目標和短期目標則相對更為靈活,不通的科技競賽類別有著不同的目標設置,如計算機類競賽將培養與鍛煉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作為目標;機械類科技競賽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外語類競賽則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語言應變能力等,所以科技競賽的短期目標和具體目標必須要依照競賽的類別和內容而定。長期目標和整體目標設立的依據則是以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求作為標尺,科技競賽和人的發展需求在本質上是社會意識的體現。所以,只有適應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需求的長遠目標設定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不斷的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在研究內容安排上,除了要以專業為基礎,創建多學科、多類別、多層次的科技競賽項目和選題外,還應該以長遠目標和整體目標為基準,設置創新精神能力教育兩方面內容。創新精神教育的具體內容必須要從創新精神的構成要素出發,不同學者認為創新精神的要素構成是不同的,如有學者認為創新精神是創新意識的升華,是創新智能和人格品質的結合,是源自于創新實踐又反作用于創新實踐的創新能力。還有學者認為創新精神就是其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如捕捉創新機遇、創新學習以及創新想象力等,所表現出的積極的精神品質,還有學者認為創新精神就是創新精神力,亦可等同于創新能力,即對新事物或新問題的感知能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實踐能力等。
研究的創新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方向創新,選取了大學生創新能力與科技競賽之間的關系作為邏輯起點,重點突出如何以科技平臺為基礎,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其二是內容創新,本文力爭將教學理論與科技競賽實踐相互結合,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轉化,提出了大學校園科技競賽創新成果的社會化應用,即借助校企合作,根據企業的發展需求革新科技競賽的內容,繼而實現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H180332.。
(作者單位:長春工程學院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