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中國經典古詩詞博大精深,營養豐富。在小學高年級階段,語文教師應盡可能嘗試古詩詞的主題式教學,使學生更好地吸收古詩詞這具有豐富營養的精神母乳。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筆者在開展“主題式古詩詞的校本課程”開發上也有了明確的方向:要以生動有效的學習活動方式,使學生具有審美體驗和人文精神的同時,促進學生對語言的實踐與運用。以高年級教材中出現的詩詞選篇作為古詩詞學習活動的原生點,結合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展開主題式教學。根據多元智能教學理論,在“主題式古詩詞”教學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采用聽、說、讀、寫、查、問、思、畫、演等多種學習形式,充分開發學生在言語、邏輯、視覺、觀察、交流、音樂等潛在智能,讓學生在主題式學習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智力優勢,張揚個性的同時,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促進學生快樂、主動地發展。
主題式教學是圍繞單元教學主題,通過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采用多種方法多角度地拓展主題的廣度和深度,清晰而集中地實現課文主題思想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主題式教學善于將零散的教學資源系統化,其特點是教學密度高,容量大,綜合性和發散性強,既有利于連貫學生過去、現在乃至將來的縱向學習,也有利于溝通學生課內、課外的橫向學習,是一種綱舉目張而連珠合璧的古詩詞教學方法。
祖國的經典古詩詞是國學的精華,現如今越來越多出現在中小學教材中,也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出現了古詩詞,隨著年級的提升,每冊課本中的古詩詞數量也在增加,要求也在明顯地提高。其中第三學段(高年段)要求誦讀優秀詩文,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內容和情感,背誦60篇(段)優秀詩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有如此多的數量和質量要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祖國古詩詞的博大精深,體會其美妙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接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各方面的熏陶。如果采用傳統的每節課講授單首(段)詩詞的教法,完成課內古詩詞教學任務已相當緊張,課外閱讀古詩詞的任務根本無法解決。要解決課內外古詩詞教學量多課時少的矛盾,只有采用密度高容量大的主題式教學法,才能保質保量完成古詩詞教學任務。從這方面考慮,主題式教學是中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必然選擇。
要有效地構建主題式古詩詞的教學,教師對古詩詞的優化組合就顯得尤其重要。學生加深了古詩詞的理解感悟,豐富拓展了學習內容,還可以在整合中相互比照,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事半功倍。
2.1 重視精講,同題材、異詩人的主題式建構
主題式古詩詞教學第一個特點是容量大、講析精。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通常以“古詩兩(三)首”的方式出現,這兩(三)首詩通常是同一題材不同詩人所作。一般的教參作這樣的教時安排:分兩(三)課時完成,每一課時分別完成一首的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安排不能不說是大大辜負了編委們的良苦用心,更談不上有效教學了。學習的內容不是給予的,學生必須親自去發現,并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中,選編了《石灰吟》和《墨梅》兩首詩作,這兩首詩的作者于謙和王冕所處朝代不同,寫作題材和意向卻有較多的相似之處:都是托物言志的詠物詩。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合閱讀,對比教學。經過中低年級古詩詞熏陶的高年級學生很容易便能體會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和“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字里行間的精氣神。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課外探尋如是的詩作進行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清朝鄭燮的《竹石》、宋朝王安石的《梅花》等將重歸學生的認知,串起一條思維的主線;教師適時推薦《精衛》(顧炎武)、《在獄詠蟬》(駱賓王)、《畫菊》(鄭思肖)等詠物詩,學生定會更有興趣、更善思辨,并對“詠物詩”中常出現的一些意象更有感性的認知。教師不能以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2.2 提倡拓展,同詩人、異風格的主題式建構
主題式古詩詞教學第二個特點是拓展多灌輸少,提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理念,以課文為重點溝通同類主題的古詩詞學習,包括課內和課外,也包括已學和未學,能以每冊教材的幾首詩詞教學帶動十幾首同主題詩詞學習。通過主題拓展學習,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視野會更加開闊,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會更加豐富多彩,古詩詞教學也會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糾正了傳統教學拓展少灌輸多的弊端。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學習者能在學習新知識時,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和非人為的聯系。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要和所學習的有意義的材料結構結合起來,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教學。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的作品在小學生必背詩詞中量較多,可以在邊學習新詩邊復習舊知中進一步品悟。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可先安排學生回憶學過的“詩圣詩”,學生記憶的長河中將出現《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春夜喜雨》、《望岳》、《江畔獨步尋花》、《登高》……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再次重現這位因心情愉悅而眼中皆美景的杜甫,這位因飽經世態冷暖之后在他鄉遇故友而傷春的杜甫,這位細密感受無聲春雨的杜甫,這位有著盛唐士人的狂放精神和開闊胸襟而“一覽眾山小”的杜甫……轉而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生平第一快詩”,學生將對杜甫有更豐滿的認識,對杜詩以時事入詩,直面社會現實的“詩史”性質有深化的感知。古詩詞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搜集大量與詩作相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一次次的積累內化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便會漸漸厚重。教師不能就詩教詩,要和學生一起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3 培養情趣,同意象、異作品的主題式建構
主題式古詩詞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側重點是涇渭分明的。傳統教學著眼于文本講析,著力于詩歌意蘊的開掘,著重在文本知識的掌握;主題式教學著眼于詩歌主題的領悟,著力于學習興趣和拓展能力的培養,著重于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的提升。古詩詞中的敘述、描寫、抒情有很多相類似的地方,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古典詩詞作品中的山、石、水,花、草、樹,喜、悲、愁……學生從中領悟、體味祖國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知識更加系統。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小就熟悉傳統詩文的基本意象,如望月思鄉、摘柳贈花、惜春悲秋、模山范水……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師可以嘗試古詩詞的整合教學,但這決不是簡單地一篇帶多篇,以量多取勝,而是在深入研讀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語言特色的基礎上,精選有關詩句、詩篇,有機地融合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印證,相得益彰,使我們的古詩詞教學更有效。
主題式教學和傳統教學各有所長,筆者提倡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應根據古詩詞的不同特點選擇相適應的教法,切忌生搬硬套,也切忌一種教法用到底,豐富多彩的古詩詞理應配合生動多姿的教學方法,才能妙趣橫生。世界上沒有一種教學模式是普遍適用的,主題式教學只是許多種優質教學法中一種。其要點是圍繞主題組織教學,包括主題導入、主題分析、主題深化、主題拓展等。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資源和情境,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點帶面,集中而開放地激活學生的縱向和橫向學習,靈活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縱觀蘇教版小學十二冊教材,筆者發現“中國古詩詞”這個文化主題是反復出現的,這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呈螺旋上升式的。主題式古詩詞的學習,在創造中誕生!創造性的古詩詞學習能夠點燃學生的智慧,點燃智慧的古詩詞學習能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并讓教師感受工作的幸福。
(作者單位:博愛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