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姝婷
本文主要以基礎日語教學中“動感課堂”教學模式運用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基礎日語教學現狀為依據,首先分析基礎日語教學中"動感課堂"教學模式運用的價值,其次從聽,讓學生耳朵和大腦運動、讀,讓學生嘴巴運動、說,讓學生全身細胞運動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基礎日語教學中"動感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進一步提高動感課堂教學模式運用效率,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現階段,基礎日語的課堂中存在些許問題,諸多教師都在對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和創新,目標是提高基礎日語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動感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聽、讀以及說,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身心積極的發展需求,進而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擴展學生知識視野,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學生更好的學習與成長。因此如何巧妙的將動感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在基礎日語的教學中是眾多教育工作者需首先思考的一個問題。
動感課堂教學模式主要針對課堂實際訓練制定的一種教學模式,能夠賦予基礎日語課堂“動”的特點,教師在訓練環節中運用動感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基礎語言知識,鞏固學生對日語的記憶,進而增加學生日語技能,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此外,在外語教學期間,教師運用動感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實現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協調目標,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高學生學習日語動力,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職能,保證基礎日語的教學效果。
2.1 聽,讓學生耳朵和大腦運動。語言作為人類思維運轉的基礎,在沒有聽動作的前提下進行語言的表達是不成立的,日語作為語言的一種,具有聽、說、讀、寫的特征,其中聽與讀需要耳朵與眼睛的配合,也就是接受與領會的過程,說和寫是語言應用的過程,但是聽是說、讀和寫的關鍵。因此,基礎日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聽,加強學生日語的基礎技能。第一,語言角度。對于基礎日語的聽力教學,教師要對重點組織學生學習日語的語音和語調,同時在日常交流中,注意日語資料使用的規范性。第二,語速角度。基礎日語的聽力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分辨語音,促使學生熟練的掌握日語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日語的速度,因此,教師在使用先進教育技術播放日語期間,應控制好基礎日語的語速,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日語技能。第三,難度角度。聽力課程的開展并不是要求學生記憶日語的語法,而是提升學生聽的技能,也就是要做到“領會輸入”。在聽力材料的選擇方面盡量避開過多的新詞匯,由于新詞匯可能會擾亂學生學習思路,不利于學生理解日語語言,因此教師在聽的環節中應結合學生現有的日語學習水平,由外及內、由淺入深,培養學生對日語的分辨能力。由此,通過聽,促使學生耳朵和大腦進行運動,體現動感課堂的教學特點。
2.2 讀,讓學生嘴巴運動。一般來講,語言的形成和語言的聽辨存在差異,立足于基礎日語課程的中語言的的音聲層面,說這一動作需要人類口腔內肌肉的支撐,但是任何種類的語言都有獨特的口腔運動方式,這便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讀日語,讓學而生嘴巴運動,進而保證學生學習日語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在實際動感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通過嘴巴說話,且認真學習日語的發音技巧,教師需要先播放兩遍日語的錄音材料,要求學生用心傾聽,接下開小聲音進行日語跟讀,在熟練的掌握日語基礎發音技能之后,大聲的進行日語朗讀活動,并加以記憶。在此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整體朗讀或者個個體朗讀以及分組朗讀,保證將日語讀的準確且生動。最后,教師針對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生給予指導與幫助,克服學生學習基礎日語知識的障礙,不斷啟發學生找到日語閱讀的最佳方式,提高動感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效果。
2.3 說,讓學生全身細胞運動。總體而言,說是人類大腦思維支配語言的一個過程,也就是人類對語言的應用。基礎日語的語言本質上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語言的基本特征就是交際性,且交際活動是學生日語語言應用的途徑。在教師運用動感課堂教學模式期間,需要賦予日語課堂交際性,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交流情境,組織學生親身實踐日語的交流活動,在交際中領會日語的使用方式與使用技巧。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試聽場合的模擬,就是帶領學生以聽和讀為前提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或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日語對話,強化學生對日語的掌握。
綜上所述,開展基礎日語教學中"動感課堂"教學模式運用研究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基礎日語教師需要掌握動感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與運用價值,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日語教學的需求,切合實際的設計動感課堂的教學環節,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完善學生日語知識結構,進而提高學生對日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保證基礎日語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