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
由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顧衛英帶來的昆曲專場《牡丹亭·尋夢》《玉簪記·琴挑》《貨郎旦·女彈》(以下分別簡稱《尋夢》《琴挑》《女彈》),給觀眾帶來了一場昆曲的盛宴。三出折子戲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關系,然而通過顧衛英在表演中呈現的“藝術即人生,人生即藝術”的理念,以三出折子戲把顧衛英的人生經歷貫穿起來,觀眾在看戲的同時,也是看人生。
《尋夢》作為南方昆曲傳統劇目《牡丹亭》的經典片段,非常考驗表演者的戲曲功底。樂曲響起,只見顧衛英柔軟的身段,從幕后盈盈地走向觀眾,婀娜多姿,把杜麗娘的少女懷春表現得一覽無遺。在似夢似醒的吟唱中,唱到與那書生相會,帶著緊張與期待,一臉的嬌羞;而單手托腮,寐于梅樹下的杜麗娘美如畫中人。因此,在表演上,顧衛英動作柔、嬌;在吟唱上,顧衛英婉轉略帶傷感,但又不失雅致,著力表現了一個青春羞澀又勇敢執著的大家閨秀。而顧衛英把《尋夢》作為其專場的開篇,是因為昆曲《牡丹亭》是她追尋藝術的啟蒙,正是透過《牡丹亭》,讓她看到了昆曲世界里的姹紫嫣紅。
《琴挑》,無疑是顧衛英在藝術實踐中自我千錘百煉的一個寫照。為了演好這出戲,顧衛英住到了寺廟里,還在寺廟里排戲。在她看來,每個人物的性格和氣質都是從生活而來,只有經歷過,才能把人物拿捏準、好、穩。當顧衛英一手抱琴,一手拿著拂塵,迎面走來時,這不就是那個居于寺廟,表面冷淡、內心羞澀、滿懷悸動的陳妙常嗎?在這樣一個落葉驚殘夢、偏僻清幽的寺廟里,陳妙常的少女心是稍有壓抑的,所以在表演過程中,表面的冷漠以及撫摸拂塵是她無意識中掩飾自己情感的最好方式。所以,在陳妙常與潘必正彈琴論技,一彈一唱一曲的接觸中,雖是情投意合,卻假怒潘必正的挑逗。顧衛英的厲害之處在于,她能完全融入情境中,去體驗具體環境下人物的個性展現,戲里戲外,人物合二為一。
然而,顧衛英的藝術理想不只是人物的百煉成鋼,而是在堅守中的創新。如果說前面兩出折子戲極盡了南方昆曲纏綿悱惻、鶯鶯燕燕、優雅精致的特色,那么《女彈》則是顧衛英融合南北昆曲的特色,是她對傳統藝術的堅守,對當代藝術創新的回應。《女彈》的唱腔是力度、速度、寬度的糅合,給人以豪邁但不失優雅之感;其動作要有氣勢、有激情、有脾氣,非常契合北昆的大氣灑脫。張三姑雖是山野出生的農婦,但一身正氣與自信,自詡不比名角差,這是女彈的自信,也是顧衛英對自己把南北昆曲結合的自信與勇氣的表現;而李春郎與父親相認,合家團圓,是否也暗含著南北昆曲的圓融。
顧衛英的三出折子戲,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觀眾看來卻不突兀,顯示出她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人物的塑造能力。并且在戲與戲之間以畫外音的形式,通過顧衛英的藝術人生串起來。如果《尋夢》是顧衛英藝術夢想的開始,那么《琴挑》則是她浸淫昆曲藝術中,自我的尋找與肯定,而《女彈》是她融合傳統與當代的藝術創新。

昆曲《杜丹亭》劇照(陸政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