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仁敏 司培
在南寧參加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競演的《目連之母》,改編自傳統劇目《目連救母》,講述了一個在嚴苛道德戒律束縛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故事。該劇最大特色就在于對傳統劇目的顛覆性創新與現代性改造。它弱化了之前目連戲中驚悚與恫嚇性的內容,將傳統的救母主題轉化為目連之母劉氏對命運的抗爭與對個體幸福的追逐。作品濃厚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人道主義,滿足了當代人的精神需求,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其看點有四。
一是舊戲新編,創造性表現出入物個體意識的覺醒。傳統的目連戲多半側重于塑造劉氏的妻子與母親形象,將她作為其子目連的道德救贖對象,重點突出劉氏之不守禮法與目連之堅守孝道。而《目連之母》則從傳統的“被救”反轉為“自救”,劉氏不再作為一個附屬形象而存在,她是一個生動鮮活的個體,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反抗精神。她清醒地意識到那些莫須有的律令對人性的禁錮,以決絕的勇氣奔向自己的幸福,心堅如鐵,毫不動搖。縱使最終因追逐愛情,僭越禮法而被鎖地府,她依然不屈地怒吼:“劉氏無過不悔過,冤魂尚憐冤魂苦,還可以號哭吶喊驚鬼神。”這堅定的個人意志與獨立的性格特質,充分貼合了現代人的情感認知,引發觀眾諸多共鳴。
二是以靈活多變的戲劇技巧,立體呈現人物多面性格。劉氏的扮演者虞佳唱、做、念、舞功力了得,將女子面對情郎的溫柔端莊、母親面對兒子的摯愛惜疼、失意后大開五葷的歇斯底里、遭遇不公后的剛烈不屈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以張力極強的表演與豐富飽滿的唱腔完成了對劉氏多面性格的塑造。而戲曲中技巧多變的舞蹈、氣氛濃烈的鼓點樂聲,輔以時而柔和、時而詭譎的色彩燈光,使劉氏的形象轉換顯得自然流暢,富有層次性和遞進性,塑造出一個性格飽滿、多情重義的人物形象。
三是川劇中獨有的喜劇元素的融入,使整部戲曲具有鮮明的生活性,平添幾分親切感。無論是警醒與捉拿劉氏的甲乙丙丁四鬼,還是一路插科打諢的仆人金奴,抑或是看似威嚴實則幽默風趣的菩薩,都讓戲曲洋溢著濃濃的“川味幽默”,引來現場觀眾的頻頻笑聲。這樣的設置顯然充分考慮了現代觀眾的審美傾向,使整部劇在啟迪觀眾思考的同時,又不至于淪為說教;在探索嚴肅社會人生問題之際,又不失活潑生動,引人深思。
四是在戲劇結構上突破大團圓結局,表現不屈的抗爭精神。莎士比亞說: “全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演員。”戲臺上的世界也是戲臺外的世界,觀眾發笑、流淚,不過是從中照見生活與自我。《目連之母》最終落幕在劉四娘被打入鐵圍城之中,但她拒絕屈從,拒絕悔過,亦不肯妥協,多角度展現了她在經歷苦難之后的堅韌與面對壓迫的無懼。沒有大團圓,沒有闔家歡,這樣的不圓滿在傳統戲曲結局中并不多見。但這似乎也是最好的結尾,因為那個看似柔弱的女子,她在摒棄一切之后成了自己,在與鬼神的爭斗中贏得了靈魂,在看似被困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永生。雖然渺小,但卻堅持;雖然脆弱,但仍能奮不顧身,終而完成了個體精神的“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