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傳承至今已有4000余年,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形式上而言,書法能夠成為一門獨立藝術,基本源于漢字與毛筆的獨特性。漢字特殊的方形結構與毛筆的獨特性,拓展、豐富了用筆形式。兩者相輔相成,衍生出豐富的筆法體系。清代劉熙載的《藝概》評價說:“書雖重法,然意乃法之所授命也?!边@體現了歷來書家創作“以意為主”,意造境生的主張。將漢字的形式與筆法體系有機結合,方能體現書法藝術的內在精神構成,展現書家的內心世界和書法藝術的本質與內涵。
一、書法藝術“筆意”的表現
(一)“筆意”的產生與獨特性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的發展和傳承離不開最重要的一項用具——毛筆。毛筆與紙的獨特性,是使得書法成為一門藝術的根本原因。毛筆錐形筆頭的表現力,對創作過程中筆鋒的轉變、力量的輕重極為敏感。筆鋒的運行、毛筆的干濕變化、用筆力量輕重緩急,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毛筆最重要的便是筆頭的選料,古人要求筆毫需是“尖、圓、齊、健”四全。古人對于制造合手的毛筆,可謂是煞費苦心。凡是動物身上的毛須,皆可制筆。根據筆毫的長短,可分為長鋒與短鋒;根據筆毫的軟硬,可分為軟毫、硬毫及兼毫。書行、草書適宜選取硬毫或兼毫;書楷書、隸書、篆書則適宜選取軟毫或兼毫。因而書家在創作時,書風因人而異,形象上產生巨大差異。毛筆的獨特性給予了書家在創作中極大的自由性與創造性,成就了這種獨特的形態美。
其次,筆意來源于創作者內心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與升華,創作者因自身技法與審美情趣的不同,亦會形成創作上的千差萬別。中國書法在創作形式上與繪畫不同,留給了創作者巨大的發揮空間。它可以不受任何客觀形式的約制,不被物質世界所局限,單憑創作者使用抽象美的線條達到理想中的境界美。古人云:“意在筆先。”它就是強調創作前的“立意”。在創作開始之前,創作者自身要有構思。怎樣將自身的意圖、預想融于筆意,展示在結字與布局中,全然展現了創造者的學識、意趣、技法長期積累等內在精神。
(二)“筆意”的審美意蘊
漢末著名書法家鐘繇曾說:“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從簡單描繪自然物象的象形字開始。在發展過程中,主旨漸漸并不以刻畫物體外形輪廓為主,而是更注重人們對形象的主觀再創造。由此,文字結字不再是具象圖形,而是逐漸轉向抽象形。此時的文字,形質已然下降次位,而神采上升至了首位,故最為體現了中國人的藝術觀和美學觀。南朝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體現了書法的精髓在于“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這正契合東晉畫家顧愷之所提出的“形神論”,相對于外形來說,神貴于形。“形”與“神”的統一與相互制約,即是筆意形成的關鍵。
筆意的兩個基本審美要素同樣源于毛筆的特殊性。每一筆線條的力量感、體積感皆不同,或如《顏勤禮碑》遒勁有力,或如《曹全碑》清秀俊逸,或如《張遷碑》敦厚拙樸,或如《雁塔圣教序》氣韻流動,這可視為筆意中的形態美。而在創作中的運筆筆法,如提按、牽絲、映帶等復雜的用筆技法,形成流動感優美的線條,又可視為氣韻生動美。此時的律動美并不是字勢變為動態,而是在觀賞者的眼里獨具律動感,繼而從深處發現暗藏洶涌的運動感。例如,2019年1月頗有爭議東渡日本進行展覽的《祭侄文稿》作于安史之亂期間,國仇家恨一齊涌上心頭,故顏真卿寫下此篇文稿追憶在戰爭中犧牲的侄兒。開篇平淡敘述了個人身份和侄兒的生前狀況,筆墨較為清淡,轉入祭文后,字勢陡然變大、筆畫狂放,用墨濃厚,體現了顏真卿悲憤交加的心境,字字皆為淚。像書法這樣不具有具象畫面的藝術,在抽象的線條和黑白空間中借助字勢和筆意之形式,融入有自身特點的審美意念,強有力地體現了主體精神的藝術。筆意猶如書法的靈魂,使得書法藝術具有獨特意義和審美意義。
二、書法藝術空間形象構成
(一)書法藝術空間構成的三要素
書法藝術空間形象的三要素分別為筆意、字勢和局勢,字勢是基礎,筆意是核心,局勢是審美意味的進一步豐富、拓展和深入。筆意雖建立在字勢的基礎上,卻又影響著字勢。歷代書體的變化和發展,都離不開筆意和字勢的相輔相成。盡管字體不同,但在欣賞字內點畫間的差異、體會書家的筆法時,豐富的視覺效果此時便顯出了毛筆的妙用。除了點畫不同的筆法,書寫漢字時按照筆順順序的連續流動感也是筆意的重要因素。在較為端正的書體,如楷書、隸書中,這種筆畫間的流動感較為隱秘;在行書中,則得到外放;在草書中更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灑脫的流動感。每一筆畫的線條都仿佛帶有律動感,使筆意和奔放的字勢達到最大程度的契合。筆意既擁有著筆畫間呼應的實體形態,又兼備審美意趣,這便是書法藝術點畫線條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開端。
局勢是書法藝術空間構成的三要素之一,也就是欣賞者日常所說的“布局”。布局乃是筆意和字勢意向性的延伸,豐富拓展了書法的審美意味。漢字具有從上到下、從右往左的書寫規律,字與字之間縱橫排列,排列方式獨特,它是書法家細細經營的行列空間。在行列間的每個字,橫行豎列之間皆有對比:長短對比、正斜對比、簡繁對比等。在一行之內,字與字之間的連貫性稱為“行氣”,筆意呼應時,行氣便表現得含蓄;筆畫間呼應時,行氣便表現得奔放。點畫間應顧盼呼應,字間應隨勢而安,行間遞相映帶,產生“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正如《九勢》中所說:“凡落筆結字,以上復下,下以承上,使其行,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彼?,書寫不同的幅式時,書家采用不同的章法,皆是旨在矛盾對立中尋求統一,又在統一中追尋別樣的發展。
(二)空間范疇的形式與作用
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曾說:“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以計白當黑,其趣乃出?!碑斎藗冭b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首先映入腦海的便是它的空間范疇。不同書體由不同線條構造有差異的空間,故而決定了書法的藝術空間。除去通篇作品行列間的章法美,字內空間與偏旁組合亦是感官空間的重要組成。漢字整體字形結構基本是長方形,間架結構有聚散、斜正、虛實、簡繁等矛盾的對立統一。字內空間需平正、安穩,給人以穩定感和舒適感;其次需勻稱,各點畫之間要尋找和諧的秩序感;最后需富有形態變化,字形千篇一律即會顯示出無生氣之意,要追求生機。
就像本節開頭所提,鄧石如提出的理論“計白當黑”,是指將字里空白處的空間當作筆畫空間來經營,使得密處緊密,束處疏松,疏密結合?!昂凇迸c“白”互相顯現自身、襯托彼此的存在形式,相得益彰。而“黑”“白”兩級間的有機組合,則能構成變化豐富的動態空間范疇,能夠使欣賞者的視覺受到沖擊,產生興奮激動之情,最大限度地賦予書法藝術空間生命的藝術意蘊。
三、結語
任何一門藝術門類,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當今社會日趨現代化,許多人忽視了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鑒賞和學習。當前,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存空間發生極大的轉變,毛筆已非現代人日常使用的書寫工具,書法流傳、使用空間極小。有些人甚至對傳統藝術不屑一顧,認為這種“過時的”藝術早該退出文化歷史舞臺。近年來,不斷有類似的話題引起熱議,古人云“書如其人”,作為欣賞者,筆者認為應該消除與傳統藝術的距離感,學習如何品鑒書法,在作品中精心品味古代書家的意向志趣?!靶恼齽t筆正”,通過一位書家的作品,人們即可探見他一生袒露的心跡。如今,我國強調文化自信,高度重視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隨著綜合國力日盛,中國已經在世界舞臺上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假以時日,中國傳統文化會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最終大放光彩。
(南京曉莊學院)
作者簡介:吳昕怡(1998-),女,江蘇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