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棲云
服裝構成的三大要素是面料、款式、色彩,而服裝又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層肌膚”,所以,三大要素的合理選擇和使用與服裝舒適性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本文從服裝構成要素作為切入,闡述了影響服裝舒適性的因素,提出了服裝設計和服裝功效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服裝構成的三大要素分別是面料、款式、色彩。在實際的服裝設計制作中,三者相互牽制、彼此制約,對服裝成型與合體舒適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下,環保主義運動與回歸自然的樸素思潮席卷而來,這就要求服裝不僅僅只有遮體保護等基本功能,還要帶有情感上的人文關懷。需求造就市場,在這樣的市場需求環境下,設計師只有基于對季節和對人體體表的多重考慮來選擇面料、從人的伸曲范圍和活動力度等方面來制定款式、從人的視覺及心理方面來使用色彩,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在著衣方面的舒適與需求,做到以人為本,為大眾而設計。
一、面料的選擇對服裝舒適度的影響
(一)夏季服裝的面料選擇
夏季氣候炎熱,氣溫較高,人們出汗較多,這就要求服裝要具有良好的防曬與防暑功能,因此要選擇吸濕性好、質感輕薄、散熱快、透氣性好的面料。純棉布、麻類、絲綢類紡織品為最佳選擇。就吸濕性而言,麻、絲>棉織物>羊毛>尼龍>維綸,絲綢、苧麻和人造絲的吸濕能力很強,在炎熱的環境下,以上材質的服裝相對于其他面料的服裝來說能更好地吸收人體排出的汗液,在夏季衣料的選擇上,它們是不二之選。夏季服裝一般都疏松而單薄,這更能提高散熱性。面料表面光滑則反射率高,使得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從而有降低熱量的作用,在面料光滑程度上,麻纖維與絲纖維更加光滑,這兩種面料更利于減少輻射。透氣性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這主要取決于面料原材料的厚度與緊實度,在這一方面,棉、麻、絲類織物質地輕薄,更利于散熱。
(二)冬季服裝的面料選擇
冬季天寒地凍,氣溫較低,衣物選擇要注重保暖性,同時也要注意吸濕透氣性。含氣量大的起絨布、針織料、雙層織物、棉、羽絨等可以滿足人們的保暖需求,羊毛、丙綸、氨綸也是保暖佳物。冬季,取暖設施的長期使用使室內空氣更加干燥,室外的濕度比室內更高,當人們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后,衣服表層會受熱產生水霧,如果服裝面料吸水性強,會降低身體周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不適感,如果服裝面料的吸濕透氣性不好,人們進入溫暖的室內后,會產生悶熱感,從而脫掉外套,大大增加感冒的概率。大量數據表明,人在經過劇烈運動后,衣服內的溫度會高達33℃,濕度會高達80%,而最令人舒適的衣服內溫度是31~33℃,濕度為40%~60%,氣流10~40cm/s。因此,在冬季內衣選擇上可選擇更為輕薄、柔軟、透氣的真絲和保暖性較好的棉織物。麻織物雖然透氣性比較好,但是本身質地較硬,有刺癢感而不適合作為內衣面料。
20世紀4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已率先進行暖體假人的研制,近些年來我國在這方面也取得不凡成就,研制出可調節式暖體假人。在暖體假人的使用上可以建立隔熱值與透濕指數的計算模型,這不僅可以為冬季服裝面料的選擇提供了參考依據,還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服裝舒適性研究的進步。
(三)服裝面料的心理舒適性
服裝面料的心理舒適性主要是從對面料的主觀認識進行切入,不同社會層次的消費者對服裝面料的選擇也不盡相同,有的只追求基本防護功能,有的就會在面料質感上尋求對心理上的認同感,選擇一些價格不菲而且更為精致的面料,達到心理的滿足感。
(四)新型保健面料對舒適性的影響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科學技術也已經滲透到與人類相關聯的方方面面,服裝面料也必然受到了科學的洗禮。隨著經濟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養生保健越來越看重,新型保健面料的出現令人眼前一亮,并且得以快速發展。設計師在對傳統面料進行合理化使用的同時,還要加快對高科技新型保健面料的認識與利用,如防縮免燙面料、防紫外線、防油污、抗菌防臭等多種功能型面料。
在冬季服裝面料的運用中,除了傳統棉之外,人們還研制出具有保健、抗菌、阻燃功能的噴膠棉,其能夠起到改善衣內小氣候、養生保健、增加免疫力等作用,有著抑菌防臭和防火、阻燃特點,在消防救火救災、油氣開發等特殊工作上有著重要應用價值。法國、英國等國家已經研制出不沾污漬的衣服、能抑菌防臭的襪子、帶有香味的內衣,相關技術也日益成熟。法國已生產具有安眠作用的床單、除汗毛襪褲、能顯示主人身體健康信息的內衣等。在未來的發展中,衣服可能更加有科技感,如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運動服等。
二、款式造型對服裝舒適性的影響
(一)服裝輪廓對舒適性的影響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穿衣愛好,有獨特的穿衣風格,有的偏好寬松款式,有的喜穿緊身版型。但是無論是哪種穿衣風格,最主要的是能使人體感到舒適,不被服裝束縛,滿足人體的需要。例如,夏季,女性為了突出自身曼妙美好的身體曲線,會選擇一些緊身窄小的服裝,但是其人體舒適性較差。為了更好地散熱,人們應該選擇寬松的服裝,以加快服裝與身體表層之間的空氣流動,帶走更多身體散發出的熱量。同時,人們可以通過加大身體合理范圍內的裸露程度來降溫,在設計上多采用無袖、大領、露背等形式,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裝飾來進行良好散熱循環。冬季不宜穿著寬大款式的服裝,特別應該避開大領口、不收腰和袖口、褲口寬大的款式,因為根據服裝上的煙囪效應和風箱效應,此類款式會加大服裝內熱量的散失,因此冬季服裝應采用全封閉或者半封閉的款式來加大保溫力度。
(二)服裝尺寸對舒適性的影響
個人認為,一件服裝是否合體,是否能滿足人體運動狀態時伸展的需要,省量和尺寸起決定作用。女裝中多運用省道來達到修身的目的,但是有些是不利于人體舒適的,甚至危害人體健康,因此要多次試驗人體運動造成服裝變形的程度,滿足人在運動時對衣服舒適感的需求。在實際制版中,應當注意的是,袖山越高,袖肥越小;袖山越低,袖肥越大。A、B、C、Y這四種體型的凈胸腰差在12~16厘米,故各體型在胸腰差上應適當控制,這樣可以讓衣服有更寬松的活動空間,以便保證穿著時更加舒適。
科技改變生活,也更新了人們對人體測量的研究技術。可變式人體截面測量儀、人體輪廓線投影儀、三維人體掃描儀、三維人體輪廓儀等新技術的運用,讓人對人體體型有著更加直觀、清晰的認識,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體型變化更加數據化、準確化,這不僅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自己體型的變化,也對服裝設計提供了有效依據,大大提高了服裝的舒適性。
(三)服裝壓對服裝舒適性的影響
服裝在保護人體不受到外界侵害的同時也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壓力。服裝的寬松程度決定服裝壓的高低,服裝寬松對人體的壓力低,緊身的服裝對人體的壓力則高,緊繃的服裝雖然能更好地展現身材,但是會對人體帶來壓力,缺乏舒適感,長時間穿著甚至會阻礙血液流通,對人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另外,面料壓力也會對服裝舒適性產生一定的影響,服裝面料與人體形成動態接觸,通過變形來緩解面料對人體的壓力,如果變形的面料仍對人體產生較大束縛感,設計師應該在人體關節處選擇更有彈力性的面料以及在設計方面選擇更加寬松的款式,降低衣服對人體的束縛感。
三、服裝色彩對服裝舒適性的影響
眾所周知,夏季不宜穿重色的衣服,因為淺色衣服會反射太陽輻射中可見光部分的所有光,太陽輻射約減少到670kJ/h,而重色的則會吸收這些光,接受太陽輻射熱可達到1047kJ/h,這樣就會加重人體體表的溫度,使人感覺更加炎熱。一般來說,色彩對人的生理舒適性影響不大,但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色彩是由不同波長的光引起的,它因人眼對各種不同波長光的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色感,不同色感由于大腦的作用而產生豐富的情緒、感情、精神及行為,這一過程稱為“色彩的心理效應”。
在人的聽覺、嗅覺、視覺上,視覺對人的吸引力以及影響是最大的,對人心理的沖擊感也最強,而對視覺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色彩,不同的人對色彩的認識也不同,這種主觀心理主要受政治、經濟、文化、風土民情、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中穿著各類顏色衣服對著裝者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同,如果在莊嚴肅穆場合穿著色彩斑斕的服裝則會令著裝者尷尬,然而在輕松、歡快的場合中身穿色彩鮮艷的衣服則會讓著裝者獲得一種愉悅的心理感受;相反,則會讓人產生厭惡、郁悶的情感。
色彩可以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對服裝設計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因此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中要充分利用色彩的搭配。例如,可利用紅色來刺激提升力與持久力;利用黃色來刺激心理的警覺性;更可以利用藍色來傳達剛毅、穩重的情感。所以,設計師要根據人們不同狀況下的特定需求來選擇服裝色彩,從這一切入點入手來對心理舒適進行呵護,滿足人們的不同心理需求,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調節工具,從而促進服裝舒適性的提高。
四、結語
新的生活環境與科技變革促使人們更加注重著裝質量與著裝態度,這不僅要求人們穿得時尚美觀,更要穿得健康舒適。我國雖然是服裝生產大國,但是在先進科技與創新方面與西方科技強國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人們應加強對新型保健面料的科研力度,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加快建立適應我國人體特征的人體數據庫系統,切實從各個方面來實現人的著裝需求,促進服裝舒適性的提高,不斷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穿著要求。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