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小玲
[摘要]高校學生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的“四自”職能是學生會自治性的本質體現(xiàn)。本文主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分析了高校學生“四自”職能的履行現(xiàn)狀,深入探究其背后隱藏的原因,并從捋順供給主體法律地位、優(yōu)化供給內容、豐富供給形式、完善供給環(huán)境等方面提出了增強學生會“四自”職能發(fā)揮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高校學生會“四自”職能;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9-001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09
[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在我國,高校學生會是在高校黨組織的領導和共青團組織的指導幫助下,依照法律法規(guī)、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學生會章程獨立自主開展工作的學生自己的組織,在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引領青年學生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等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政治形勢的發(fā)展變革,高校學生會在發(fā)揮“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督”的“四自”職能方面面臨著輿情多變、青年學生價值觀多樣化等新問題、新挑戰(zhàn),這就需要高校學生會采取“供給側”改革思維,堅持以服務學生需求為工作導向,深化內部組織結構改革,以不斷適應青年學生的需求。
一、當前我國高校學生會“四自”職能的履行現(xiàn)狀
高校學生會是高校共青團開展青年工作的主體組織和有力抓手,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的重要職責。但是長期以來,因工作內容單調、教育方法單一、“機關化“行政化“官僚化”傾向嚴重,影響了學生會“四自”職能的履行,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自我管理存在弊端,改進自身建設、依法依章程推動工作的方式手段存在不足。首先,組織架構不夠科學、規(guī)范。部門設置隨意性大,各部門職責不清晰,管理框架行政化嚴重,運行活力不足,自主性較差,功能發(fā)揮不到位;其次,制度建設不夠完善,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學生代表大會制度落實不到位,導致學生會干部的產(chǎn)生程序缺少民主選舉的基礎,選拔機制可信度不高,評價標準和監(jiān)督機制不夠健全,學生會章程等組織規(guī)范被虛置。最后,文化建設缺失,缺少組織內部的文化傳承,影響了學生會的凝聚力和核心戰(zhàn)斗力。
(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足,內容和形式落后。表現(xiàn)在:首先,干部隊伍層次參差不齊,隊伍建設的體系化不足,存在“重使用、輕培訓”的現(xiàn)象,致使學生會成員在學生群體中模范帶頭和橋梁作用不明顯,影響了“自我教育”的水平;其次,學生會自主開展工作的能力較差,被動接受工作任務較多,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明顯不夠;最后,自我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較為單一,教育活動重“理論說教”輕“儀式體驗”,在學生中的共鳴度不高,青年學生對活動的“滿意度”不高。
(三)“自我服務”的渠道單一,吸引力、號召力和工作有效覆蓋面不足。首先,權益維護功能發(fā)揮不足,代表廣大同學權力訴求的作用沒有充分體現(xiàn),參與大學治理的程度不高;其次,服務對象的針對性不強,不能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工作,工作內容也不能很好的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致使服務功能泛化現(xiàn)象嚴重。
(四)“自我監(jiān)督”不到位,監(jiān)督體系不夠系統(tǒng)、規(guī)范。學生會組織部門內部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組織監(jiān)督上外強內弱,自下而上的監(jiān)督太少,普通同學缺少對學生會的評價監(jiān)督機制。同時,學生會干部內部的監(jiān)督約束機制也不夠健全,部分學生干部自律性不強,存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廣大同學的傾向。
二、影響高校學生會“四自”功能發(fā)揮的原因
高校學生會運行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深入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供給主體的主動性、科學性不足,無法提供高質量的供給產(chǎn)品和服務。究其根源:第一,學校行政干預過度,致使學生會職能的發(fā)揮無法完全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第二,學生會自身的定位偏差。學生會自認為是高校管理部門的輔助者,自身職能定位不夠科學明晰,嚴重影響了其職能的發(fā)揮。第三,學生會的根本制度一學生代表大會制度程運行上略顯繁瑣,代表大會的選舉流于形式,致使學生代表大會的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fā)揮。
(二)供給環(huán)境不夠優(yōu)化,缺少對學生會職能履行的外部保障和支撐。首先,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不夠完善,導致學生會的法律地位不夠明確,尤其是大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配套參與制度不夠健全;其次,經(jīng)費保障缺失是學生會工作自主性受到限制的另一重要因素。當前高校學生會活動經(jīng)費來源渠道較為單一,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活動開展的形式和規(guī)模;第三,時代背景、社會風氣和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會參與校園事務管理的主體地位的發(fā)揮,造成了學生會自我服務功能弱化萎縮。
(三)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不夠豐富有效,嚴重影響了學生會“四自”職能的發(fā)揮。從供給內容上說,學生會提供的供給內容僅僅從形式,上滿足了上級開展青年活動的要求,但并未真正,關注青年學生對活動的滿意度,活動內容缺少創(chuàng)新,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高校青年學生的需求。從供給形式上來看,學生會供給的服務、教育形式略顯單一,沒有把握互聯(lián)網(wǎng)+和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高校青年學生的特點開展活動,活動缺乏針對性,存在同質化、低端化、脫離學生實際等問題,導致很多教育服務“產(chǎn)品”并不能得到學生的接受和認可,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高校學生會“四自”職能發(fā)揮的實現(xiàn)路徑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看高校學生會”四自”職能發(fā)揮的實現(xiàn)路徑,就需要徹底摸清青年的實際需求,將供給主體、供給內容、供給方式、供給環(huán)境四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以提升學生會組織的活力和生命力,增強其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
(一)供給主體方面,要捋順學生會的組織定位和法律地位,提高供給本領,實現(xiàn)多元共治。
1.明確和理順學生會的組織定位,厘清學校與學生會、共青團與學生會、學生會與學生、學生會與其他學生組織的關系,鞏固和完善黨領導下“一心雙環(huán)”的團學工作格局,明確學生會自身的核心主體地位以及對班委會的領導職能,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和服務,形成學校、院系、班級三級聯(lián)動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全面覆蓋、互聯(lián)互通的組織新格局。
2.建立健全學生會干部培養(yǎng)機制,逐步形成科學規(guī)范的學生會干部選拔體系,引入科學測評體系一管理學中的勝任力模型,建立學生會干部培訓機制.激勵機制、監(jiān)督反饋機制和保障機制,為“科學供給”提供激勵和保障。
3.科學設置學生會組織機構,實現(xiàn)扁平化管理與項目化管理相結合的運行模式。按照“按需設置、合理優(yōu)化、精簡高效”原則根據(jù)不同領域設立不同的委員會,如設立首席法務官,首席財務官、權益維護部、海外交流部等,以適應新形勢下學團工作的新要求。
(二)供給內容方面,要優(yōu)化質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1.提高學生會“四自”職能供給端的質量,建立以思想引領、素質拓展、權益維護等為一體的既有豐富的理論又能密切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實際需求的綜合立體供給的內容體系,真正達到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塑造和提升其思想境界的目的。
2.全面整合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建設好網(wǎng)絡新媒體陣地,生成優(yōu)質的線上教育“產(chǎn)品”,增強“四自”職能在線上的履行效果,線上線下相結合,積極打造教育服務“產(chǎn)品”中的精品,以提高學生會教育服務的實效性。
(三)供給方式方面,要做到分層分類,知行合一,切實提升工作的精準度、感染力和實效性。
1.注重加強對高校青年學生的分類指導,積極整合資源,做到精準幫扶,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提高學生會組織活動的質量和針對性,增強活動與學生需求的匹配度,實現(xiàn)精準的教育供給,將“四自”職能落到實處。
2.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注重轉變工作方法,恰當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開展工作,把握“用戶至上”的原則,注重“用戶體驗”,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重體驗的教育服務模式,切實提高服務供給的實效性。
(四)供給環(huán)境方面,要健全完善各項制度,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1.健全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學生會的法律地位,完善高校自身和學生會章程建設,彰顯學生會的利益表達功能。堅持和完善學生代表大會制度,探索建立操作性強的選舉模式,搭建以學生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以民主選舉制度、群眾評議制度、事務公開制度等為基本支撐的制度體系,為實現(xiàn)高質量供給提供保障。
2.注重學生會文化建設,積極挖掘學生會的內在人文精神,加強學生會內部組織文化建設,強化學生會的文化傳承,實現(xiàn)教育環(huán)境的滲透。
3.加大對學生會的資金扶持力度,增加學生會自主開展工作的物質支持,設立獨立經(jīng)費,專款專用,實現(xiàn)資金來源多樣化,為學生會提供高質量的供給服務構建物質保障。
總之,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提升學生會“四自”職能履行效果,既不能否定需求側的重要性,也不能一味追求滿足學生自然需求,而是要以學生會“四自職能”的最終教育服務目標和青年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為出發(fā)點,探索建立新的供需結構,實現(xiàn)學生會供給端的轉型升級,從根本上實現(xiàn)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xié)調平衡和良性互動,從而為高校青年學生提供“引領性”“精準性”“有效性”的教育服務供給,更好的服務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張靖.高校學生會制度的改革[J].平原大學學報,2006(6).
[2]張勇,潘素萍.論高校學生會組織創(chuàng)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6).
[3]何磊.高校學生會干部隊伍凝聚力建設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7).
[4]劉立.高校學生會自治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福州大學城高校的調查邱.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5]繆鳴安.淺談高校學生會獨立性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5).
[6]束安霞.高校學生會組織建設研究——以江蘇省Y大學為例邱.揚州:揚州大學,2011.
[7]陳金勇.高校學生會組織的困境、問題及創(chuàng)新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0.
[8]高達.“三自”功能視角下高校學生會建設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