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威

數據讓我們初步了解了新生代父母的養育狀態,而更多的鮮活育兒故事,
則發生在日常的瑣碎生活中。
新生代爸爸是什么樣的,在想什么?信息時代的生活對我們的育兒有什么影響?
新生代媽媽如何實現自我成長?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中,
你會選擇打拼職場還是全程陪伴孩子?
隔代養育出現了哪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新矛盾?
相互借鑒,“抱團”養娃,也是新生代父母在養育行為中的一個重要特質,
希望這幾位“85”后爸爸媽媽的分享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爸爸是養育團隊的重要成員,更有著男性獨特的優勢。新生代爸爸,更應該“占據”養育的“半壁江山”,不斷發“力”,助孩子勇往直前。
我認為所有的爸爸都是一股“力”,自孩子一出生就已存在,而且從未消失,并不像外界所擔憂的“爸爸缺位”“爸爸是稀缺品”。只是有些時候,爸爸的“力”可能暫時無處安放。
運動“力”
當小龍6個月,妻子還在猶豫要不要帶他游泳時,我二話不說就帶他到了嬰兒游泳館。第一次,只見小龍激動地在水里劃撥,我并沒有像妻子那樣緊張兮兮地總想把他抱起來,而是在一旁推動水波輕柔地愛撫他的身體,哼著歌、響起搖鈴讓他繼續堅持下去,結果小龍“聽話”地漂浮與四肢劃動交替進行了20分鐘。
小龍11個月左右開始學走,妻子在孩子摔跤、哭泣的時候會伴有諸多的“評價”,或者急切地想將孩子扶起來,而我不會這樣做,因為我明白孩子的哭泣并不是因為疼痛、受傷,而更多的是因為被嚇了一跳或者感覺挫敗,所以我總是鼓勵他說:“再來一次!”然后站在原位伸開雙臂讓小龍重新走到我懷里,再逐漸拉開距離。
從小龍1歲半開始,每個假期我都會抽時間帶孩子去卡丁車國際賽場,讓他感受大型車場的速度與激情。從小龍2歲半開始,我就訓練他開兒童賽車,3歲半的他已能夠在狹窄的賽道上毫無畏懼地連續避讓4輛正在奔馳的賽車。
小龍2歲半開始就跟著我學打拳、跳街舞、健身,無論在家里、公園里、旅途中,我們都會相邀“切磋”。當小龍對于架勢、步法熟悉了之后,他很愛在眾人面前“班門弄斧”,即使到了陌生的地方,他也能憑借自己超強的運動能力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大大方方地展示身手,“觀眾”越熱情,他就越信心百倍。
我認為,沒有一種東西比跟生活捆綁在一起的運動更能闡述“勇往直前”這個詞了。而力量與運動,不正是父親“力”的優勢嗎?!
游戲“力”
我從小龍4個月開始就跟他玩“躲貓貓”,當我捂住自己的臉時,小龍真的以為我不見了,顯得有些焦急,但當我把手放下時,他看到我又回來了,開心得不得了;當小龍7個月時,我捂住臉,他已經明確爸爸沒有不見,會用力把我的手拽下來,通過努力,最終他和自己想的一樣,又看到我了;當小龍1歲時,我們開始熱衷于玩捉迷藏,我喜歡去尋找藏頭露尾的他,他也從不擔心我找不著他。如果時間太長,他會自己走出來;如果我把時間控制得正好,一找到他,他就會笑翻天。
其實我是在利用“躲貓貓”“捉迷藏”的游戲,來逐步提高孩子對抗恐慌和不確定感的能力,讓他更加勇敢,也更加會想辦法。但是,最初玩這樣的游戲,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環境是可靠的,爸爸肯定“在”。對于小龍來說,每一次玩的過程都是全新的“發現之旅”,而發現中又總有不同的變數和狀況等著他去“對付”。
當小龍3歲時,我帶他去公園的攀爬區,盡管還是有一些擔心,但我還是堅持孩子能完成,不過我采取了“模擬場景”的游戲方法。我牽著小龍的手說:“我帶你上珠穆朗瑪峰!”小龍一聽就飛快地登上高高的梯子。然后我毫不猶豫地托著他的屁股讓他沿著鐵柱子繼續爬。當他在高處站穩時,我喊:“小龍你等著,手扶好!我要跟你登頂!”小龍絲毫沒有畏懼地應答:“好,我等你!”會合之后,我跟他解釋攀爬繩索的要領,并懇切地說:“這次我先當一回你的教練,下一次你就是我的教練了!”我話音剛落,孩子大聲地說:“收到!”還向我敬了個禮。
當登上最高的塔屋時,我們興奮地抱在一起。小龍邊得意地俯視“山腳”邊喊道,“記得下次我要做你的教練啊!”我望望周圍,說:“好,你快抓只雪豹給我吧!”小龍覺得特別有意思,回應道:“好,爸爸,咱們把獵物帶回家!”“你的主意真不錯!但雪豹很重,你能背好它下山嗎?”小龍爽快地說:“可以!”于是,我們有模有樣地抓了“雪豹”后,一路情緒高昂地“下山”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把玩耍順利地變成了品格教育,把果敢、堅韌的品格“輸送”給孩子。當然,這個過程中,有他對爸爸的信任,更需要借游戲來用“力”。比如我用假裝一起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游戲情景,降低了孩子對眼前這個攀爬架的恐懼感;因為擔心孩子“上山容易,下山難”,我又用了“背獵物下山”的游戲情景讓他“一鼓作氣”。這些做法其實就是“游戲化”的過程,它優化了本來不容易的工作、任務和學習,吸引了孩子參與到行動中去,通過循循善誘來促使孩子勇敢地突破自我,力爭勝利。
和“同時代”父母說幾句
為什么一些人總看不見我們“85后”爸爸的“力”呢?其實這跟我們這代父母的特點有關:雙方都過于追求個性,難以包容與理解對方。
例如,媽媽在爸爸帶孩子時總不放心,視自己為“育兒領導”,視爸爸為“豬隊友”——嫌我們沖奶時搖得不均勻,孩子哭鬧時態度過于強硬,玩游戲時太瘋癲又不講衛生……在各種看不過眼之后,媽媽不由自主地又“親自上陣”了,那我們也就索性“偃旗息鼓”。
雖然經常是媽媽親手為爸爸與孩子之間制造了距離,又“冤枉”爸爸不帶孩子,但作為男性,我還是希望更多的爸爸依然要努力地、堅持不懈地參與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享受養育的樂趣,同時收斂個性,學著體諒媽媽,跟媽媽的各種“神邏輯”和解。當然,我更希望媽媽們能包容和理解新手爸爸的不易,學會放手,這樣才能巧妙地“借力打力”,讓爸爸真正做到“有心有力”,更好地施展出自己的養育絕招兒。這樣對雙方都好,對孩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