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姐

如果用“貧乏”一詞來形容上一代的育兒資源情況的話,輪到我們這一代父母上崗的時候,用“豐富”來形容毫不為過。甚至都可以說不僅是豐富,而是過度了,鋪天蓋地的育兒資源給了我們不小的幫助,但有時也讓我們困惑。
上一代父母養孩子的年代,養娃經驗來自于家族的七大姑八大姨和左鄰右舍,養育的主要任務是養——有飯吃,有衣穿,而對孩子的人生指導大多是通過父母自己的“身教”,即努力生活和認真工作的態度,為孩子做良好的示范,真正地育兒指導幾乎為零。這并非說上一代父母做得不好,主要與那個年代物質不富裕的大環境緊密相關。
作為一位“85后”媽媽,我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電腦,成長也打著互聯網的印記。養個孩子,自然也離不開網絡的幫忙。但是越是在網上使勁學習,不想在養孩子這件事情上走錯任何一步,越是抱著巨大的資源為尋找所謂的正確養娃方法焦慮。
互聯網之樂
懷孕前,有人跟我說,不管你現在的偶像是誰,生娃后,專業科學的育兒專家就是你密切關注的對象了。那時候我對這樣的說法不屑一顧!但是生完孩子之后,我的微博、公眾號關注的果然已然全是育兒專家了,連書柜里的小說都更換成了兒童心理學的專業書籍。養了幾年孩子,只關心專家們發了什么養育知識,有什么最新的研究成果。
因為有了足夠的育兒資源,我知道了嬰兒嗷嗷哭不一定是非要吃奶,也可能是困了、無聊了。通過學習嬰兒睡眠知識,我知道了怎么調整孩子的睡眠,自己和24小時連軸轉的全家人都感到輕松不少。
因為從網上、書本里了解到各種兒童身心發展的資料,所以孩子翻身晚了,走路晚了,甚至是到一歲多都還不會叫媽的時候,我也沒著急,因為我知道在合適的范圍之內,每個孩子的發育節奏不同。
因為了解了育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風險,所以我養孩子時能謹慎而從容地繞開它們。
因為加入媽媽社群,讓我在科學養育的路上有了很多同伴,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媽媽們分享育兒經驗、探討育兒困惑。
遇到養孩子困擾,我也能通過專家在網上發布的專業資源,或是在需要專業人士的時候向他們求助。
只要能上網,感覺離專家就進了一步,養孩子都自信了很多。
互聯網之痛
但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有問題。我們都習慣了通過網絡獲取知識,比如遇到孩子得濕疹,哭太多,拉太少等問題,及都會上網去查……但是針對每個育兒細節,又能搜索出太多知識,沒有能力辨別和“消化”的情況下,留下滿滿的就都是焦慮。
在網上育兒知識是學到了,但一旦自己在養育過程中沒做好,會更加自責和焦慮;網上給孩子的資源越多,就越擔憂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媽媽群加多了,每天看“別人家的孩子”,情緒如過山車般不怎么穩定。
說說自己的切身經歷。記得孕期的最后一個月,我在家認真學習了育兒專家和醫生在微博、微信上關于科學坐月子、科學照顧新生兒的各種知識,信心滿滿地準備開始養孩子。信心爆棚到產后兩天孩子黃疸略高時,毅然拒絕了醫生關于孩子住院治療的建議,決定帶回家“觀察”。但不管如何拼命喂奶,每天詳細記錄,結果在帶娃兩周后進行復查時,娃依然因為黃疸值超高直接被醫生扣下住院!新生兒病房不許探視,產后前半個月歡欣鼓舞的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一邊擔心一邊生氣,天天哭以至于直接產后抑郁了。
不過,既然我們已經生活在這個“互聯”時代,我還是認為雖然豐富的信息資源給我們帶來了煩惱和焦慮,但同時更帶來了無數種解決方法,以及不斷地敦促我們學習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孩子。我們需要做的則是更理智和冷靜地用好知識與工具,提升辨別與思考能量。
無論在哪個時代,養孩子從來就是一個學著與焦慮和平相處的過程。
和“同時代”父母說幾句
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相似的特質,也會有因時代不同而不同的特質。我覺得我們是很不同的一代父母。如果非要說我們最大特點的話,我感覺應該是眼界更寬了,更愿意接受不同和多元了,而且養孩子更有主動性了,也更善于借助互聯網時代賦予的一切便利開始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了。所以,我們應該更有自信,這樣的一代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應該會挺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