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濤


不用羨慕那些叱咤職場的女性,她們舍棄的一定是與孩子廝守的時間。也不用羨慕那些每天都能和在一起的全職媽媽,她們舍棄的是自己另一種身份認同。但職場與育兒,也并不是“非此即彼”,所以我們總是在尋找那個最完美的平衡點。
“你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無論是求職面試,還是名人訪談,我們時常聽到這個問題。當今中國女性從事工作的比例位列世界前茅,但社會對她們扮演的家庭角色和承擔的家庭責任的期待卻沒有改變。特別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女性承擔絕大多數的育兒責任的同時,也要承擔來自職場的競爭壓力,育兒與職場的兩難問題就會迅速凸顯出來。我們該如何來平衡呢?
我是“新晉”媽媽,還沒有回到工作崗位,就已經感受到壓力了。我問過許多媽媽如何平衡職場和育兒,她們都認為在寶寶出生后(特別是頭幾年),要做到職場和育兒兩不誤,非常困難。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做到事事兼顧,面面俱到,更多時候其實不是在平衡,而是在權衡。所以,當丟掉尋找完美平衡點這個想法之后,我們的心理上可能會更輕松一些,反而是容易做出選擇。
我的權衡:回歸職場后要更努力
對我而言,有了孩子之后,我對自己職業發展反而有了更高的追求。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給寶寶最好的”這樣的動力。很多媽媽說有了寶寶之后在職場上再不敢任性了,因為更好的職業發展意味著不錯的經濟收益。雖然金錢不能等同于良好的教育,但較好的經濟基礎能讓孩子有更多體驗,更多選擇。譬如,可以選擇帶孩子去更多地方旅行,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如果他以后想要上更好的學校,我也不會因為經濟原因而拒絕……
我的寶寶是女孩,我想成為她的榜樣,讓她看到女性除了家庭角色之外,完全能夠在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希望她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將來也能夠在家庭、社會的雙重認同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另外,我也很不贊成以“照顧孩子”為由,在工作中得過且過,影響整個團隊的發展。如果選擇回歸職場,就要有職業精神,并不斷進取。如果有一部分已育女性在職場上表現出職業精神不夠,對于其他在職場上努力打拼的女性也很不公平。
育兒上,允許自己不完美
在職場上投入更多精力,照顧家庭的時間就更短了,寶寶又怎么辦?我仍然會承擔自己的育兒角色,但我允許自己做一個不是那么“完美”和“全能”的媽媽,除了更高效的利用時間之外,職場女性要懂得“偷懶”和“求助”。
我們不需要大包大攬家務和育兒等諸多事宜,可以讓家人分擔,也可以求助專業人士,借助科技的力量。比如我會盡量調動丈夫的積極性,讓他擔任起更多的育兒責任,哪怕他笨手笨腳也要放開手讓他去做。如果我們的父母身體和時間允許的話,我也需要他們的幫助,并對此心存感激。有句話說“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定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的確如此。家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十分耗費心力的,我們要學會利用現代科技帶來的生活便利——掃地機器人、全自動洗衣機、洗碗機、吸塵器,都可以減輕我們在日常家務工作上所花費的時間,或者我們可以請更專業的家政服務人士來幫助我們分擔部分家務。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寶寶。
育兒和職場如何權衡,每個已育的職場女性都會有自己的答案。無論如何,我們只要有勇氣決定,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但也不過分苛求自己,就好了。但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應該只由女性來獨自面對。如果有一天我們也問職場的男性這個問題,職場上少一些偏見,在制度上多一些保障,譬如延長爸爸的陪產假,可能這個問題對我們的困擾就沒那么大了。
和“同時代”的全職媽媽說幾句
我會選擇在職場上堅守,但我也特別尊重和佩服那些為了照顧孩子放棄工作,回歸家庭的媽媽們。你們做出這樣的選擇需要很大的勇氣,卻不一定能得到認同。其實當過媽媽的人都知道,全職在家帶孩子比絕大多數工作都要辛苦。工資嘛,我覺得起碼應該和一個CEO差不多!
但是我建議全職媽媽盡量不要讓自己和社會脫節,要一直保持學習和進步的狀態。當下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扁平化”社會,退出職場的媽媽也可以嘗試其他形態的工作。甚至可以把育兒和工作結合起來,不少育兒自媒體都是在退出職場當了媽媽之后才在互聯網上“火”起來的。這樣的工作時間比較自由,可以保持與外界聯系,還可能帶來不錯收入。還有一些職業,比如獨立撰稿人、攝影師、翻譯、網絡銷售等,也適合退出傳統職場的媽媽嘗試。這些嘗試不一定能帶來很多收入,但它可能是有一天你想重返職場時的一種準備和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