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曄
他把剛買的玩具拆成了零件,把墻皮摳成了“月球表面”,甚至悄悄地踩在鍋蓋上面,美其名曰“我要像陀螺一樣旋轉”……淘氣的樣子千千萬萬,總有一款說的就是咱家的小搗蛋!
同樣是面對孩子調皮搗蛋搞破壞的現場,父母的反應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有的家庭會以孩子長時間的哭鬧和父母的連連抱怨與怒罵收場,有的家庭則可能是以父母和孩子共同討論和探索而結束。
鏡頭A、B里的破壞大王
鏡頭A
高控制家庭關系:直接判斷—你就是搞破壞!
媽媽在廚房做飯,西西一個人在房間里玩。過了一會兒,媽媽很好奇西西為什么一個人玩得這么安靜,結果進去一看,他正在往下撕爸爸心愛的網球拍手膠。媽媽頓時大吼道:“西西!你怎么又搞破壞?一分鐘不看著你都不行……”西西開始大哭起來。
成人很容易陷入思維定式,習慣于以成人的行為標準和規則,用“好壞”“對錯”來要求和判斷孩子,直接要求孩子接受“我們的標準”。于是對待孩子的邏輯就是:因為(我們)知道手膠的用處,所以不會隨便把網球拍上的手膠撕掉,因此你(不知道它的用處)也不能。仔細想來,所有不符合我期望的行為,都是“不好”“不對”“不應該”的。這樣的我們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有些不可理喻吧。
鏡頭B
謀求建立親密關系:我想了解你為什么這樣做。
媽媽在廚房做飯,西西一個人在房間里玩。過了一會兒,媽媽很好奇西西為什么一個人玩得這么安靜,結果進去一看,他正在往下撕爸爸心愛的網球拍手膠。雖然火氣騰地一下就上到了腦子,但媽媽還是強迫自己冷靜了3秒鐘,然后輕聲問西西:“你在干什么呢?”西西低著頭一邊撕一邊坦然地說:“我看看它有沒有受傷,有沒有流血。”
孩子處在逐步摸索、學習各種知識、經驗、規則的階段,在成長的路上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與幫助。所以成人在面對孩子看似破壞的一些行為時,要努力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們行為的原因。了解到原來孩子的邏輯是:(我根據我的經驗推理,人摔傷、流血了身上要纏上紗布,所以)網球拍可能受傷了,因此要纏上“紗布”,它哪里受傷了呢?要不要換藥呢?我想看看,于是我把“紗布”撕開看看。原來這只是個好奇寶寶而已,并不是故意在破壞爸爸心愛的東西。這種推理、驗證的過程不僅不該讓我們生氣,還有些難能可貴。
面對“破壞大王”,3個建議幫到你
但是,理解難道意味著我們要放任孩子的好奇心,任由其破壞、冒險嗎?如果他對房間好奇,就可以把家拆掉嗎?當然不是!
首先,幫助孩子建立家庭日常行為規則。幼兒的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很難“自律”,而必須依靠外部要求逐步形成自我約束的能力,所以父母要提前將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確保人身安全的要求告訴孩子,比如:堅決不能玩火、電、家用電器,未經大人同意不能碰大人的書籍、電腦,不要在墻上亂畫,等等,并且告知禁止這樣做的原因。一旦發現,必須堅決制止。這樣做可以給孩子的“好奇心”建立一個安全網,盡量確保其“探索”“好奇”處于相對安全和可以被他人接受的狀態下。
其次,理解并支持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當孩子開始問問題的時候,要盡量嘗試進行回答,或者幫助孩子尋找相應的資源。比如帶著孩子參觀消防站,給孩子開辟一個可以隨心所欲涂涂畫畫的空間,等。這樣做,不僅使孩子的好奇心能夠通過正常的和安全的渠道得以滿足,減少其“破壞”行為的發生,同時也可以加深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使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要求。
再次,克制而冷靜地面對孩子的“破壞”。要知道,即便再怎么防范和引導,各種出乎意料的“破壞”行為總會出現。所以,必須要學會接受它、面對它!當剛買的漂亮鞋子被泡到浴缸里的時候,任誰都會生氣,但還是要忍住暴怒。孩子可能只是想驗證一下它是否防水,但顯然他的實驗方法出了問題。所以,最好當事件發生后先冷靜幾秒,再給孩子講解不可以這樣做的原因,如果能和孩子一起做個真正的防水實驗,那當然就更好了。
小提醒:送給爸爸媽媽的話
小孩子天生愛破壞?那是從家長的、成年人的角度看!對孩子來說,那通常不是破壞,而是他探索世界、做出多種嘗試的過程。耐心地理解孩子的“破壞”行為,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僅可以讓孩子與父母、與周遭世界建立愛和信任,同時還可以讓他們滿載著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能力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