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大片培育好的辣椒苗在微風里泛著綠浪,拙樸自然,一株株將要移栽的苗兒正被重新喚醒,吐露生機,似乎在與大棚做著最后的告別。看著眼前兩個月精心育好的辣椒苗,忻州市忻府區高城鄉椒農張志強的心里說不出的開心。
5月16日上午5時許,乘著晨曦,張志強起身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為能讓今年8月末辣椒有個好收成,從3月撒種開始,張志強就蝸居在大棚旁的簡易房內。“種苗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未來的產量,因此,在育苗的每一個階段都不容馬虎,整地、莊排、點播、封土以及對溫度、濕度的控制都要精確得當。現在正是出苗時節,再忙一周栽完苗,大棚里就要種些蔬菜了。”張志強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走進大棚內查看辣椒苗長勢,順手將多余的雜草摘除。
下午3時,10余名被雇傭的附近女工陸續趕來,嫻熟地拿起小板凳和手套走進大棚里進行拔苗,張志強也同女工們忙活起來。每株至少高15公分、有6個葉子的辣椒苗被連根拔起,500株綁扎成一捆依次排列碼好。
晚上10時,幾名剛澆完田的農戶前來找張志強取苗,一一核對記錄好后便開始搬運裝載。碼好的辣椒苗逐量減少,一茬的忙碌也就算完工了。張志強就這樣干了16個年頭,日子也漸漸有了起色,除解決全家人的吃喝穿戴外,還蓋起了新房,有了錢花。比起父輩們種地靠天吃飯、收成微薄的情形,張志強如今的生活也算是豐衣足食、幸福滿滿了。他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托了政策的福,托了科學種植的福。”
16年前,張志強家的玉米地怎么侍弄都不賺錢,一家人生活拮據。當時高城鄉辣椒種植僅是小面積,總體效益還算可觀。張志強想,要不自己也試試?“頭幾年還不錯,周邊農戶也相繼種植,但慢慢的,辣椒出現了嚴重的病蟲害,質量、產量明顯下降。我找到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和忻府區農業技術指導中心,在專家們的幫助下,不僅解決了病蟲害問題,還開始推廣標準化種植,辣椒的化肥施用量逐年減少,收成也翻了幾番。”張志強說。
豐收了,辣椒該銷往哪里?2009年,隨著辣椒育苗基地的擴大,張志強謀劃建起了強盛辣椒專業合作社,以“農戶+合作社+企業”的形式種植辣椒,規模也從單一的育苗發展到了集育苗、種植、收購、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態勢,辣椒品種也分門別類,有專用提取色素的“北京紅”,有制作剁椒的“線椒”以及供炒菜使用的“二荊條”等,銷量輻射山東、四川、湖南等地。
“想想父輩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年收成還靠天的過去,現代農業的高科技種植確實讓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志強感慨地說。
在高城鄉,和張志強的強盛辣椒專業合作社規模不相上下的共有12家,家家從事著辣椒的育苗、種植、收購、加工和銷售。
眼下雖不是辣椒采摘加工的時節,但走進忻州壇壇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廠房內,淡淡的椒香味仍揮之不去。流水化的生產線耳目一新,傳送、清洗、切段、打醬、池腌等設備有序擺放著。高城鄉農技站站長于治紅告訴記者,這家公司是2017年引進湖南壇壇香集團后組建的股份制合資企業,也是高城鄉的龍頭企業。以此為基礎,高城鄉投資30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96畝的高城辣椒加工園區,園區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高城辣椒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園區年收購生產辣椒5萬噸,收購轉運干椒4萬噸,當年營業額更是突破2億元。與此同時,高城鄉的鄉歌“高城紅”也由此傳播開來。
采訪間隙,高城鄉高城村村委干部楊新軍給記者簡略算了一筆賬,“在辣椒收獲時節,僅園區從事辣椒生產、分揀、包裝、運輸等工作的勞務人員就需千余人,極大地增加了當地農戶收入。此外,園區的建設還帶動了全區辣椒10萬畝種植,用工人數也增長到240萬人次,從事辣椒生產各個環節的農民務工收入更是高達2.9億元。”
2018年,高城鄉黨委、政府又在辣椒產業園區一期基礎上新建了辣椒產業二期工程,先后完成辣椒展示中心、招商中心等項目建設,為高城鄉辣椒產業的蓬勃發展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展示對接平臺。當前,高城鄉的辣椒品種已從單一的制種辣椒發展到了干椒、鮮椒、色素椒3大類12個品種,銷售地也更是從國內市場一路賣向了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
“高城紅,希望的紅;高城紅,心中的紅;高城紅,夢中的紅;高城紅,永恒的紅……”滹沱河旁的高城鄉因辣椒種植,主導產業穩了;因辣椒種植,農戶的日子火了;因辣椒種植,“高城紅”的品牌響了。紅辣椒書寫著“高城紅”,也書寫著一代又一代高城椒農為之奮斗的富裕史。
編后
科技鋪就小康路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三農發展迎來新的機遇,科技興農已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共識。科技興農要解決三農中的實際問題。如何改善農民現狀,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改善農民現狀,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重在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
像張志強一樣的椒農之所以能讓滹沱河旁的高城鄉紅火起來,正是因為科技為奮發圖強的他們鋪就了奔小康的“快速路”,相信會有更多的農民朋友一起,把這條科技致富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