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日
近日,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團隊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領導完成這一成果的科學家之一,就是清華大學教授柴繼杰。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柴繼杰”3個字,常和他一起出現的名字,是他的導師施一公。施一公在采訪和演講中屢次提到這位比自己還大1歲的“高徒”。因為柴繼杰的科研經歷,確實走得不尋常。
本科時,柴繼杰學的是造紙,畢業后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工作4年后,意識到“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柴繼杰決定回到學校讀研。之后,他進入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又到普利斯頓大學任博士后,師從施一公。
這一切聽起來好像一帆風順,但其中道路可謂坎坷曲折。進入施一公課題組時,柴繼杰差不多是張“白紙”,基礎差、英語也不行。不是天賦型選手,那就靠努力。“繼杰從來不認為世上有什么事他做不到。”施一公說。
生物學家顏寧也曾這么評價柴繼杰:他經常不按常理出牌,有好幾個課題,都是因為繼杰的不拘一格而突破瓶頸。
柴繼杰常被看作是“逆襲”的典范。其實,當你有了目標、動力,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并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此時,自助者天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