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
多數人的閱讀習慣都是小時候建立的。我生長在新疆一個偏遠的縣城——新源縣,雖然生活條件有限,有時甚至飽一頓饑一頓,但印象中書總是管夠的。《我們愛科學》《十萬個為什么》《小靈通漫游未來》……國內早期的科普雜志、圖書以及科幻文學作品我都看得到。
到了初中,那些必讀的中外文學經典都已通讀過一遍。初中和高中時期,有一套書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曾在中國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走向未來”叢書。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真正帶有“啟蒙性”和“思想性”的科學、歷史、哲學、思想史的書籍。也是在那時候,我還迷上了武俠小說。
在北京大學上學時,讀書就更雜了,像《資本論》這樣的馬哲經典著作叢書,以及經濟學、哲學等等,特別是閱讀過不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風靡中國的尼采、叔本華、薩特的作品。
慚愧地講,現在我也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盡力保持一定的閱讀量。好在有了電子閱讀器,可以隨時隨地揣在口袋。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鐵的時間是固定用來閱讀的,其余的如休息、出差,只要沒有旁人打擾,我就會拿出來看。
于我而言,碎片化閱讀是最大的改變,它對閱讀的效率是必然產生負面影響的。但我們必須承認,閱讀方式的轉變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如果強行把自己帶回傳統閱讀時代,每一本書都在完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完整地讀完,是不切實際的。這反而會阻礙你拿起一本書的欲望。
此外,我想強調的是,無論形式如何變化,閱讀的核心目標是追求高品質的內容,只要內容本身是有價值的,那么用什么方式來閱讀、花多少時間,都是可選擇的,是因人而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