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蓋倫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南京市建鄴區工作的部分環衛工人陸續接到了公司配發的智能手環。除了定位功能外,如果環衛工人上班期間在原地停留20分鐘,手環還會自動發出“加油”的語音,提示環衛工人繼續工作。這一所謂“智能環衛”的創新之舉,遭到了輿論幾乎一邊倒的反對。
盡管披上了高科技外衣,打出了精細化管理的名號,但這種管理方法的本質,依然是反人性的、過時的。技術的進步,并不能改變人對尊重、對信任的需求。指望用技術一勞永逸地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是管理者的一廂情愿。
管理者想提升員工工作效率,出發點無可厚非。何況“智能環衛”四個字聽起來多么新潮,多么有排面,也符合“智能+”的趨勢,怎么就落得一地雞毛?這是因為,管理者未免過于迷信技術的力量。如果加個監控提醒功能,就能讓人愛崗敬業,那管理學發展至今使用的各種范式,提出的各種理論模型,豈不都成了笑話?
就算技術再先進,也要承認人的價值和尊嚴。想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就應該盡量滿足員工對外部條件、對工作本身的要求,讓人感到內在激勵,讓人的積極性被調動。用“抽鞭子”的方式控制員工的休息時間,這種管理方式陳舊得不像21世紀。
而且,現代社會中,雇傭者是為被雇傭者的工作成果買單的。強調工作時長,說白了也是一種本末倒置。或許它真能讓人一直保持忙碌狀態,但它完全無法保證工作效果。畢竟,勞動力不像商業機構投入的原材料、機器等要素,他們有對愛和自由的需求。
其實,上述種種,都有研究者進行過類似論述,更被實踐所證實。因此,現代社會的管理方式,也更加柔性,更加“以人為本”。智能技術應該成為人類社會的福祉,它應該讓人得到解放,而非束縛;它應該給人提供服務,而非監視。比如,如果環衛工人連續工作半個小時沒有停下,手環提醒說應該休息一下,用的是同樣的技術,但是不是讓人覺得更加溫暖,更好接受?
有了新技術,管理手段也不該倒退。那些早被證明不合適的管理方法,不該披上高科技的外衣卷土重來。管理者應該心存警惕,別被技術迷花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