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高一米多、古樸蒼勁、枝干粗壯的盆栽蘋果樹上,仍掛著幾顆呈現吉祥字樣的蘋果,這幾顆果都是去年秋天成熟的。今春,旁側新生的果花也正悄然開放……
北方的4月乍暖還寒,在晉中市左權縣麻田鎮嶺南村農民程劉順家的院子里,蘋果、梨、桃、杏、日本甜柿、石榴、核桃、洛陽牡丹、玫瑰花、紅豆杉等近200盆盆栽填滿了院中的角角落落,二層走廊、平房屋頂……好似一個微縮生態園。
“這些盆栽都是我的寶貝,它們不同于其他的盆栽植物。這些果樹頭年秋天成熟的果實,在經過寒冷的冬天后仍然不會掉果,果實比冷庫中保鮮的還鮮嫩,不僅有欣賞價值,還能在差季上市獲取豐厚利潤。”程劉順對記者說。
然而,這些寶貝卻“折騰”了程劉順18個年頭。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鄰居家里擺放著塑料蘋果盆栽,我就想,怎么能把假的蘋果盆栽變成既好看又能觀賞的真盆栽?想要把真蘋果樹放進花盆里,需要做特矮化實驗,從蘋果的修剪、施肥、澆水、灑藥、套袋等日常打理,到富有寓意的打字、貼字環節,都要逐一進行試驗,一年不成就兩年,兩年不成就三年,沒想到,到現在完全成形掛果整整用了18年。”程劉順回憶著,眼神中流露出這些年實驗的艱難與不易。“不過,你看我滿院的品種,有多少,單單盆栽桃樹就有三大品種,你看這盆是吃起來爽口的大毛桃,旁邊那盆是供觀賞的小毛桃,遠處那盆是嫁接了白黃紅三色花瓣的桃樹,別提多漂亮了。如果你喜甜,引進的日本甜柿口感也很不錯……”程劉順張羅著向記者介紹院子里的盆栽,言語中滿是喜悅和自豪。
看著滿院的寶貝,程劉順告訴記者,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初中畢業后,就回家務了農。因不滿足現狀,又開始琢磨起科學種植,以彌補嶺南村先天不足的地理條件,幫家鄉的父老脫貧致富。為了生存,老一輩在當地種下了適宜生長的核桃樹,但傳統培育核桃苗的方式成活率低、難度大,程劉順便苦心琢磨改良嫁接方法。1988年,程劉順類比小孩受傷比成人傷口愈合快的道理,用嫩枝成功嫁接核桃苗,成活率達到90%,也由此獲得了鄉里和市里頒發的“先進科技工作者”“農村科技推廣先進個人”等十多項榮譽。
回首取得的驕人成績,程劉順從未驕傲,他說:“雖然年近花甲,可我還是想盡己所能為嶺南村的振興出點力,將自己的盆栽水果植物推廣出去,如果可能,希望嶺南村的土地上都種植有自己培育嫁接的苗,待漫山遍野的花盛開后,嶺南村定會吸引無數的游人慕名觀賞。”
新型農民的出現推動著鄉村振興的步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新農村定會更加繁榮興盛。左權縣麻田鎮基層干部崔新宇也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道:“程劉順用18個年頭栽培的盆栽水果是麻田鎮嶺南村的一大特色,我們也會積極與山西農大等相關部門進行合作,助力嶺南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