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佛山,美的集團生活電器事業部電熱經營體首席產品經理黃兵有一個特殊的稱號——“大城工匠”。
從2004年進入美的,黃兵煮了13年飯,共經手了60多個產品。為了研究出迎合消費市場升級需求的電飯煲,13年來,黃兵及其團隊平均每年要用1噸米去做研發,平均每年要出11萬份測試報告。
作為來自企業創新一線的省黨代表,黃兵深刻感覺到廣東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他表示,廣東正在從規模增長到經營質量提升,以創新推動“制造”邁向“智造”,未來值得期待。
“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煮上百鍋米飯,品嘗200~300口,將近10小碗。”談起產品開發的細致過程,黃兵感觸很深。為了研發適合中國消費者的電飯煲,他們甚至走訪全國各地,了解不同地域的氣候、海拔與用戶的口感差異。最終,32個用戶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了,通過每年高達11萬份的測試數據,1000多種大米的研究數據被匯集成一張“大米地圖”,每種大米的最佳烹飪控制方法都有了相應數據庫。
黃兵是美的推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鋒旗手。由他開發出中國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的IH加熱技術電飯煲,引領中國電飯煲產業由智能化電飯煲向IH電飯煲方向升級。“對制造業來說,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通過創新打造產品,形成精品,實現從規模增長到經營質量提升的轉變。”黃兵說。
在黃兵看來,“工匠精神”是推動廣東從“制造”邁向“智造”的重要支撐。為研發出能夠媲美日本電飯煲的產品,黃兵兩年內用了兩噸米不斷地做飯,耗費了6000~7000張板材,練就只用鼻子一聞就能判斷出米飯品質好壞的驚人技能。
“我們的初心就是追求極致的米飯烹飪工藝,持續研究如何將米飯做得更極致。通過利用壓力烹飪技術、對流攪拌技術、大火沸騰技術等全新技術,持續開發出米飯的烹飪工藝,從而提供最好吃的米飯。”黃兵說。
在探索創新的路上,黃兵并不滿足于現有成績。最近,他一直在圍繞家電互聯網化、智能化的趨勢研制世界上首臺煮飯機器人。這款產品將智能發揮到了極致,從量米、下米、洗米、煮飯,實現全過程自動化,無需手動操作,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端遠程控制。
黃兵介紹,目前美的集團每年研發投入在總收入的占比為3%以上,研發人員的占比達到管理層人員的50%,碩士博士的比例也在持續提升。“哪里有我們需要的人才,我們就在哪里建相應的研發基地,讓我們能更好地融合全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