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金亮
眼下,西南地區不少地方的農民都在議論一種新出生的害蟲——草地貪夜蛾。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遷飛性農業重大害蟲,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蟲“黑名單”。
今年1月以來,草地貪夜蛾從東南亞遷飛入侵我國,并迅速蔓延到17個省份,對我國糧食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草地貪夜蛾又稱秋黏蟲,是一種起源于美洲的農業重大害蟲,破壞性極強。由于是外來新發現的重大遷飛性害蟲,我國農業部門高度重視,正積極科學防控中。
1.蟲蛾來勢洶洶
“一頭草地貪夜蛾幼蟲能破壞一棵植株,而一頭蛾可產1000粒卵。”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研究員王振營說,草地貪夜蛾具有適生范圍廣、遷飛距離遠、繁殖能力強、危害損失重等特點。該蟲外號“行軍蟲”,一個晚上隨氣流可遷飛100~500公里,最遠可遷飛1500公里;能在氣溫11℃~30℃的環境下生存和繁殖;可取食植物80多種,主要危害玉米、甘蔗、高粱等作物。
蟲蛾雖小,危害卻大。據了解,低齡草地貪夜蛾幼蟲一般啃食玉米葉,形成窗戶紙一樣的薄膜,老熟幼蟲則會把玉米葉啃穿,令葉片形成大大小小的窟窿,甚至會直接鉆到玉米果穗里啃食。專家觀測,草地貪夜蛾可對作物的根莖葉穗等多個部位造成危害,破壞性極強,防治難度大。對玉米來說,其危害可以貫穿整個生育期,在沒有防治的玉米田,最嚴重情況下,會有100%的植株被害,心葉被咬爛。
這種普通農民聞所未聞的害蟲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此前并不在我國出現。據介紹,草地貪夜蛾原發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2016年從美洲入侵非洲,隨后在撒哈拉以南的44個國家快速蔓延。2018年7月,草地貪夜蛾首次傳入亞洲地區,入侵印度、斯里蘭卡等8個國家。同年8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全球預警。
目前,該蟲已在100多個國家發生,對于玉米的危害已有慘痛教訓。在美國、洪都拉斯、阿根廷和巴西都造成嚴重損失;2017年~2018年,非洲埃塞俄比亞、贊比亞等國由此造成經濟損失數十億美元;2018年,亞洲8個國家受災作物達1400多萬畝。
今年1月,我國在云南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至今已擴散蔓延至17個省份、785個縣(市、區),已查實發生面積268萬畝。據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網監測,目前,草地貪夜蛾侵入的前沿陣地已到達淮河流域的河南和安徽南部,主要以幼蟲為主。
2.如何有效防控
“最快的方法就是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已經完成了21種常用化學農藥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評價,篩選出了一批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用于應急防治。”王振營表示,草地貪夜蛾雖是新入侵物種,但并非不能防控。我國在病蟲害防控方面經驗豐富,具有完善的有害生物監測體系、專業的統防統治隊伍,對于此次草地貪夜蛾的入侵,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預計其造成的危害對玉米產量影響有限。
目前,四川在全省范圍內巡回開展技術指導,緊急制作草地貪夜蛾識別與防治掛圖7萬張,張貼到行政村和農藥經營門店,讓廣大農戶就近了解草地貪夜蛾的形態特征、習性和防治方法。
廣西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凱學介紹,廣西對草地貪夜蛾采取分類防治,既控災減損,又避免過量用藥。對于作物分散種植、害蟲零星發生和密度很低的田塊,首先采取人工摘除卵塊和幼蟲,以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再用性誘、燈誘或食誘等方式誘殺草地貪夜蛾成蟲。對于作物種植面積集中、害蟲連片發生和蟲口密度達標的田塊,及時開展應急化學防治。
“針對草地貪夜蛾的入侵危害,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及時采取監測防控等有效措施。目前已累計防控220萬畝次,重點地區已防治了兩遍。”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從云南、廣西、四川和湖南等地的情況看,只要監測到位、及時采取措施,草地貪夜蛾是可防可控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草地貪夜蛾在我國首次發生,部分地方仍存在認識不清、重視不夠、措施不到位等問題,暴發成災隱患依然較大,絕不能掉以輕心。
3.打好防控持久戰
王振營說,草地貪夜蛾是我國第一個在入侵第一時間就被觀測、監測到的外來入侵生物。在草地貪夜蛾來中國之前,我國已經有了相應的防控預案,加強了對毗鄰緬甸邊境地區的草地貪夜蛾監測。
當前,北方春玉米播種已基本結束,黃淮海夏玉米也將進入播種期,防控草地貪夜蛾入侵危害的時間緊、任務重。草地貪夜蛾具有隨季風氣候遷飛的特點,入夏以來,西南季風逐步加強,為草地貪夜蛾繼續向北遷移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農村部要求各地,根據分區治理對策,因地制宜制定相應措施,重點防范玉米、甘蔗、高粱等作物受害,同時密切關注水稻和其他作物害蟲發生情況。
根據目前掌握的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研究后,將該蟲發生劃分為周年繁殖區、遷飛過渡區、重點防范區3個區域進行治理。周年繁殖區是草地貪夜蛾從境外遷入我國的第一站,主要集中在華南、西南地區,要主攻冬春季、兼顧夏秋季,重點采取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理化誘控、藥劑處置等綜合防治措施。遷飛過渡區是蟲子北遷南回的橋梁地帶,主要集中在江南、長江中下游及江淮等地區,要抓住春夏季遷入期,重點采取成蟲誘殺與幼蟲防治措施。重點防范區是草地貪夜蛾北遷危害的重點區域,主要在黃淮海及北方等玉米主產區,重點抓好低齡幼蟲階段,開展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將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從最初的美洲、非洲,到現在的亞洲,防治草地貪夜蛾都是一場持久戰。對我國來說也是如此,防控草地貪夜蛾將成為一項長期艱巨的防災減災任務,必須充分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業內專家建議,在科技創新方面,要盡快立項開展聯合攻關,重點研究生物學特性、成災規律和監測防控關鍵技術。在監控隊伍方面,要上下聯動,夯實植保隊伍,著力打造一支快速響應、行動高效的病蟲監測防控隊伍。在基礎設施方面,要多方創造條件,利用植保工程等相關項目,加快推進監測預警數字化、智能化,不斷完善防控基礎設施,提升應對重大病蟲害的監測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