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父親臨終前心心念念的都是科研任務,卻沒有給家人留下一句遺言,這是林海晨心里最大的遺憾,但是他卻深深理解父親的選擇。因為父親早已將事業融入生命中。20世紀60年代,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林俊德的名字傳遍了整個核試驗場區。那時年僅26歲的林俊德,用土辦法研制發明出的鐘表式壓力自記儀,準確記錄了沖擊波的數據。沖擊波測量是研究核武器效應和產品當量的重要手段,這一組數據成為當時張愛萍將軍向周恩來總理報告原子彈爆炸成功的重要依據。林海晨說:“父親和母親的工作都特別忙,他從小被寄養在外婆家,直到三歲才回到馬蘭基地父母身邊。但我每天在家都看不到父親,那時候父親就像一個陌生人。父親一回來,我就讓他出去,就是陌生人,趕快出去,就是那樣子的,不讓他進家門。”后來母親告訴他:“其實你每天雖然睜眼的時候看不到父親,睡下的時候也看不見你父親,但是其實你爸非常喜歡你。每天晚上他都要回來用胡子蹭蹭你。”林海晨腦海里總是困擾著的一個問題:父親到底是不是真的愛自己?直到林海晨十歲再次離家求學,在那段日子里,父親與他保持的近百封通信,讓他開始慢慢走進父親的內心世界。
林海晨認為父親一直在給他潛移默化地灌輸一種人生觀:付出要多,得到要少,這樣的人生你才能活得踏實。林海晨還記得1996年,在我國最后一次核試驗的前一天,父親帶著母親在羅布泊的偉人山下留了一張合影,這是他們一生中少有的合影之一。全家人都懂得,林俊德不是不愛家,而是心里更愛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