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楊皓淵
從廠礦到實驗室,從企業(yè)家到躬身研究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的科技工作者。59歲的村支書張拉生,憑借著一股子拼勁,用10年時間,成功帶著呂梁市交口縣棗林村鄉(xiāng)親們加入到食用菌產業(yè)中,靠香菇發(fā)了家、致了富。
棗林村雖然以“棗”命名,可從進村開始,所到之處卻都掛著大牌子在宣傳香菇。“曾經村里的確是靠著紅棗為生,但是后來有了煤礦以后,村民都去礦上工作了,慢慢的也就不種棗了。”面對記者提出的疑惑,張拉生解釋道。
此后由于政策原因,煤礦被逐漸關停取締,村民們陸陸續(xù)續(xù)回了村。耕地少、地質差的棗林村民的出路又成了張拉生的心病,他整日思考著如何幫助村民富起來。
經過多方考察,2008年,張拉生帶著村民投入到甜瓜蔬菜種植項目,村民生活逐漸有了起色。然而種植項目有個限制因素,就是土壤需要很長的周期性休養(yǎng)才能保證作物高質量生產。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張拉生謀劃著搞轉型生產,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張拉生回憶著當時的情況:“當時甜瓜種兩年就要停五年,這期間土地就白白浪費掉了。我當時就去河南、河北、福建等地考察新項目,回來之后,我就把轉型目標定為食用菌,因為種植香菇的地理條件我們村都符合。棗林這個地方海拔差距大、晝夜溫差大,種出來的蘑菇品質也更好,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
然而,面對轉型,村民又有所顧慮,雖然種植甜瓜周期長,會浪費土地資源,起碼生活看到了起色,轉型以后能不能成功?失敗了怎么辦?為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張拉生親自開車帶著村民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哪兒的香菇種得好就去哪兒,光是山東壽光就去了9次,甚至還報廢了一輛小轎車。他還自掏腰包,率先投資60多萬元建起了9座香菇大棚,這讓村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比起大棚蔬菜和大棚甜瓜,香菇的種植要麻煩得多。菌種的抗雜菌能力、菌棒的品質、接種的技術,幾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考驗著鄉(xiāng)親們對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的理解與掌握。
有了前幾年的土地種植經驗,他認為種子才是種植的關鍵。為了提高食用菌種子的品質,張拉生想到了液體菌種。
“液體菌種,要比傳統(tǒng)固體菌種提高30%的產量,而且成本低、風險小。但在國內,液體菌種僅存在于實驗室,還沒能規(guī)模化地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我當時也是有股子倔勁兒,只要別的國家能行,我們國家也可以,所以我就和這液體菌種較上勁兒了。”雖然困難重重,可張拉生態(tài)度堅決。
帶著信念,他扎身于實驗室,帶著自己的團隊開始研究,一待就是8個月,經過了111次的失敗后終于成功研究出高品質的液體菌種。
目前,經過三年多液體菌種的規(guī)模化生產運用,食用菌的產量已經提高了30%,效益增加了40%。
在村里脫貧產業(yè)的發(fā)展中,張拉生又自籌資金400多萬元,以棗林村沿河兩岸十里地域為基礎,以雙軒菇菜種苗有限公司為支撐,以“園區(qū)+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為模式,以鎮(zhèn)、村、組三級干部帶動菇農為建設主力軍,總投資1500萬元,規(guī)劃“廊”區(qū)縱向長5公里,橫向寬300米,新建菇棚300余棟,種植香菇、平菇等菇類300余萬棒,年產量達375萬公斤,實現(xiàn)年產值3750余萬元,菇農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000元以上。
如今,棗林村村民生活富裕了,他也感覺完成任務了,當記者問到是什么信念讓他堅持這樣做時?張拉生和記者打趣道:“我認準的事,就要做下去。當然說得好聽點,這叫堅強,說得不好聽就是死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