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亞潔
摘 要:本文對海南省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從供給側角度探討并分析了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出現的問題,最后對海南省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海南省中西部;生態旅游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間推動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和風向標,海南是一個依托旅游產業發展的省份,海南國際旅游島于2009年12月提出,至今已有9年多的時間,但海南省整體以海濱旅游為主,且東西部的旅游產業發展極不平衡,而中西部的旅游資源大多處于未開發或開發不完全的狀態。而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促進海南省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提升中西部旅游業的品質和競爭力,緩解海南省東部旅游的壓力,彌補海南省旅游業當前發展的不足,優化海南省旅游產業的結構。拉動旅游區的就業,推進銷售、交通運輸、住宿等其他行業的繁榮,最終促進海南省中西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全島經濟結構的均衡。
一、海南省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1.生態旅游區富有特色
海南省中西部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海南省的中部和西部。中部以山地為主,是海南省很多河流的發源地;西部地形平緩,有海濱沙灘和成片的熱帶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有山地型、森林型、草原型、濕地型、海洋型、沙漠戈壁型和人文生態型等7種類型。海南省中西部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除去草原型和沙漠戈壁型外,其余5種生態旅游資源在海南省均有體現,自然生態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山地、海濱、溫泉、瀑布、森林等一應俱全;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極具特色,有文化古跡、黎苗特色民俗和熱帶田園風光。不同于東部以海濱景觀為主的旅游區,中西部的自然生態旅游區多以山岳和森林為主,而人文生態旅游區更是增添了少數民族風情。在海南保亭縣還有兩個5A級旅游景區,它們是海南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和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
2.生態旅游區交通網絡逐步改善
發達的交通網絡是生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總體而言,海南省中西部的交通網絡發展落后于東部,但是近幾年海南省中西部的生態旅游區的交通運輸得到了很大改善。西部地區地勢較為平緩,有環島高速的通過,中部地區也有國道、公路的進入。2015年6月30日,海南省西環鐵路鋪軌完成,西環高鐵途徑海南島西部沿海,途徑海口、澄邁、臨高、儋州、昌江、東方、樂東、三亞等8個市縣。西環鐵路的完成,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在海南省西部出行的速度,促進了海南省中西部交通運輸的改善。
二、從供給側看海南省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1.旅游需求旺盛,供給總量不足
我國國內旅游人數穩步增長,國內旅游的需求旺盛。海南省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旅游市場運行情況中顯示:前三季度海南省接待旅客人次為4076.90萬,同比增長12.0%,接待過夜旅客人次為3441.20萬,同比增長11.2%。中西部地區接待過夜旅客增加較快,西部地區接待過夜旅客人次有385.93萬,同比增長21.8%,比東部地區高出12.5個百分點,比中部地區高出4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的旅游需求快速增長,中西部的旅游產品供給則嚴重不足:首先,海南省全省A級以上旅游景區共54個,中西部僅12個,景點景區較少,4A級以上景區僅3個,旅游景區供給不足;其次,現有旅游景區開發的力度不夠,多數景區屬于較淺層次的開發,旅游產品供給不足;最后,旅游景區很多是一次性開發,可持續的生態旅游供給不足。
2.旅游產品質量低下,優質產品供給不足
旅游產品是指旅游經營者通過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提供給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與服務的組合,海南省中西部旅游產品質量低下首先體現在基礎設施的方面。第一,海南省中西部景區的交通情況不容樂觀,如儋州市的3A級景區石花水洞,溶洞內風景獨特,罕見景觀文石花在全國也僅有兩處,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生態價值。但是從儋州市到達石花水洞的旅途卻十分崎嶇,到達石花水洞的大巴也并未設在儋州市的客運總站。第二,旅游飯店設施數量少且星級酒店屈指可數。據《海南統計年鑒2018》顯示,全省共有飯店總數946間,海南省中西部12個市縣僅263間,占全省總數的27.80%。全省共有星級以上酒店126間,海南省中西部僅11間,占全省星級酒店總數的8.73%,海南省中西部沒有一間5星級或4星級酒店。定安、屯昌、保亭、白沙、澄邁、樂東、昌江等7個市縣沒有星級酒店。第三,旅游區的基礎設施管理和保護較差,如儋州洋浦的千年古鹽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區卻十分臟亂雜,顯得十分荒蕪。
其次,旅游區域的服務質量總體不高,旅游相關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淡薄、對待旅客的態度較差、產業品質和效率低下;旅游呈現出散客化的趨勢,但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和相關配設施不全面。服務質量總體不高還體現為旅游市場秩序的不規范:部分旅游地區宰客、黑客行為屢禁不止,旅游企業間相互打價格戰、惡性競爭長期存在。這些都深深影響著海南省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的服務質量。
3.旅游產品供給單一,旅游區同質性高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人均可支出收入的增加,民眾的旅游傾向逐漸表現了一種多層次、有特色和人性化的趨勢,但旅游產品卻依然單一、同質、大眾化。第一,旅游景點的開發與建設集中在純粹的觀光型旅游產品,海南省中西部A級以上旅游景區僅12個,其中只有甘什嶺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有生態、度假性質,其他的都以觀光型為主。第二,旅游線路單一、分散,旅游景點景區基本上是“單兵作戰”,甚至景區之間惡性競爭,景區沒有相互協作也沒有很好地跟東部旅游市場對接。第三,景區景點沒有充分開發和使用所在地的生態旅游資源,沒有形成與區域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相襯的旅游產業。
三、對海南省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1.提高供給總量,補齊供給短板
(1)政府大力扶持,完善基礎設施。政府應該進一步重視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大扶持力度,投入得當的啟動資金,充分開發利用中西部生態旅游資源,支持景點景區的開發與建設。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首先應該改善中西部旅游景區的交通情況,通達的交通是旅游開發的基礎;其次,飯店、酒店的數量和質量要跟上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要有經濟型的酒店,也要有A級以上的酒店;最后,可以開發民俗產品,建設與景區相關的娛樂設施,滿足游客購物和娛樂的需求。
(2)打造龍頭產品,突出區域特色。海南省中西部在生態旅游發展中,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一兩個特色突出的龍頭景區,就可由“點”到“面”,帶動整個中西部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中西部可以重點開發兩個重點產品,一是黎苗民俗游,海南省的黎族、苗族主要聚居在中西部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深層次開發民俗游,讓游客不僅能看到民俗風情,更能參與體驗黎苗生活,感受黎苗文化;二是開發親近自然,環保持續的森林旅游,海南省中西部覆蓋豐富的熱帶森林資源,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可以拓展野外探險、森林體驗、野外生存等項目。
2.優化產品服務,提升供給質量
(1)完善相關體制,形成制度支撐。配套的體制機制是生態旅游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柱。完善相關的體制制度,首先要完善“帶薪休假”制度,使小長假的旅游需求過剩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其次,建立市場預測機制,對于市場需求進行定期合理的預測,以在設施、技術和服務等方面做好應對之策;再次,健全評價機制,使游客可以訴說有門,使景區可以改善有道;最后,完善監督機制,對景區進行有效監督,依法懲處違規行為,規范市場秩序。
(2)加強素質培養,提高服務意識。旅游服務的品質及質量甚至是游客的整個旅游感受和旅游相關工作人員的素養直接相關。為了提高中西部旅游的整體形象,吸引更多的回頭客,除了美麗的自然景觀、豐厚的人文歷史,當然還需優質的服務助力。在提升旅游區的服務方面,一是相關企業和單位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測評管理制度,給服務水平的優良中差建立一個確切的標準,對于優秀者給予獎勵、對不達標者給予懲罰;二是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工作者的服務意識;三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建立大數據,根據數據顯示的市場情況對現有服務進行及時的補救和調整。
3.全面系統開發,供給結構優化
(1)加強橫向聯合。為了促進中西部旅游產業的整體化和快速發展,必須打破地方本位主義。一方面,讓市場通過經濟杠桿調節旅游要素的供給,使景區的發展更為市場化;另一方面,應該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加強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旅游區的主管部門進行統一協調規劃,減少矛盾沖突,最終實現中西部生態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
(2)進行線路規劃,對接東部景區。海南省中西部要科學的、系統的、高水平的開發規劃中西部的旅游線路,既能突出中西部各市縣的資源特色,又能將整個中西部的旅游特色融為一體,打造中西部整體的生態旅游品牌。另外,海南省中西部要和海南省東部有效對接,實現中西部和東部旅游的聯動發展,以東部發展較好的旅游市場帶動西部生態旅游的發展,形成以海南省東部為主的濱海旅游、中西部為主的森林旅游和黎苗民俗旅游,實現整個海南省旅游產業的共贏。
參考文獻
1.鐘泓.漓江流域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空間結構演變研究.北京林業大學,2009.
2.謝新暎,鄭立文,呂超群.基于節慶開發的區域旅游產品結構升級研究――以福建省環三都澳區域為例.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
3.李華麗.海南西部旅游資源開發的態勢分析及策略.旅游經濟,2012(3).
4.羅艷菊.海南省中西部旅游資源開發探討.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2).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