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美 王朝娟 李福忠
摘 要:管理會計是會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企事業單位管理轉型升級、增進企事業單位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醫院經營管理中,運用專業的管理會計理論和工具,可為醫院管理層提供戰略決策支持和依據。本文介紹了某三甲醫院在新的病房樓啟用前,管理會計人員運用本量利分析法預測醫院保本量,并向管理層提交了新樓啟用后的開放床位數和人員規模建議,為醫院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本量利分析;保本量預測;開放床位;人員規模
一、背景
某醫院是魯北地區一家綜合性三甲醫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目前開放床位數1930張,在職職工3400人,2019年門診醫技綜合病房樓即將啟用。新樓啟用后醫院,門診、住院工作量達到多少才能保本,醫院開放多少張床位、人員規??刂圃诙嗌俸线m,是擺在醫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現實問題。醫院管理會計人員結合醫院經濟運行情況,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
二、成本分類及本量利理論
1.成本分類
成本按其屬性劃分為固定成本(FC)和變動成本(VC)兩大類。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范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呈線性變動的成本。本文將人員費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劃分為固定成本,將衛生材料費、藥品費、提取醫療風險基金、其他公共費用、科教項目支出劃分為變動成本。
2.本量利分析
保本量是醫院完成保本經營的最低界限,當業務量一定的情況下,保本量越低,潛在的結余越多,反之,保本量越高,潛在的結余越少。醫院通過對保本點的計算,反映出業務量、成本間的互動關系,用以確定醫療業務活動正常有序開展所達到的保本點業務量和保本收入總額。保本點越低,經營風險就越小。
三、2018年前三季度邊際貢獻情況
1.門診診次邊際貢獻
單位診次邊際貢獻代表單位診次收入彌補單位診次變動成本后剩余的金額,其實質是醫院門診盈利能力大小的反映。只有診次邊際貢獻大于診次固定成本,診次結余才為正數。
2018年前三季度醫院月均門診收入3915萬元,月均門診固定成本899萬元,月均門診變動成本1887萬元,月均門診量12.5萬人次。由此可以計算出,2018年前三季度單位診次收入308元,診次變動成本149元,單位診次邊際貢獻159元。前三季度診次固定成本71元,診次邊際貢獻大于診次固定成本88元,月均門診量12.5萬人次,月均門診結余1100萬元。門診診次邊際貢獻情況如表1。
2.住院床日邊際貢獻
單位床日邊際貢獻代表單位床日收入彌補單位床日變動成本后剩余的金額,其實質是醫院住院盈利能力大小的反映。只有單位床日邊際貢獻大于單位床日固定成本,每住院床日結余才為正數。
2018年前三季度醫院月均住院收入10034萬元,月均住院固定成本4049萬元,月均住院變動成本6527萬元,月均實際占用床日6.7萬。由此可以計算出,前三季度單位床日收入1505元,單位床日變動成本979元,單位床日邊際貢獻526元。床日固定成本607元,床日邊際貢獻小于床日固定成本81元,月均實際占用床日數6.6萬床日,月均虧損542萬元。
四、新樓啟用后醫院保本量預測
門診醫技病房綜合樓啟用后,2019年新增房屋建筑價值約9億元。鋼筋混凝土建筑折舊年限為50年,按年限平均攤銷,年折舊1800萬元,月折舊150萬元。新增設備6億元。按5年平均攤銷,年折舊1.2億元,月折舊1000萬元。新樓啟用后固定資產折舊每月增加1150萬元,按目前門診住院折舊比1:3分配,門診、住院月折舊分別增加287.5萬元、862.5萬元。新樓啟用后,月均固定成本總額6098萬元,其中,門診固定成本1186.5萬元,住院固定成本4911.5萬元。
假設新樓啟用后,門診、住院邊際貢獻維持2018年前三季度平均水平,即:門診邊際貢獻為159元,住院邊際貢獻為526元。醫院在職職工3400人不變,新樓啟用后計算門診、住院保本量:日均門診保本量為2487人,日均住院保本量為3112床日。即新樓啟用后日均門診量達到2487人門診保本,住院工作量達到3112床日住院保本。前三季度實際日均床位數2190床日,
五、開放床位和人員規模
醫院目前實際開放1930張床位,新樓可容納1000多張床位,目前有三種方案可供選擇:①開放2600張床位。②開放2800張床位。③開放2800張床位。按照三級醫院評審標準衛生技術人員與床位比最低為1.15∶1。根據2018年前三季度成本情況,分析如下。
1.按照1.15∶1的比例配置衛生技術人員
其他類型人員不變情況下,測算醫院開放床位規模分別為2600、2800、3000床位,需要衛生技術人員分別為2990、3220和3450人,新增人員數分別為118、348和578人。根據目前工資調整政策,2017年人員支出增長約10%的情況下,測算醫院開放床位規模分別為2600、2800、3000床位,需要衛生技術人員分別為2990、3220和3450人,醫院住院收益分別為1304萬元、1292萬元和1280萬元。
2.按照1.20∶1的比例配置衛生技術人員
其他類型人員不變情況下,測算醫院開放床位規模分別為2600、2800、3000床位,需要衛生技術人員分別為3120、3360和3600人,新增人員數分別為248、488和728人。根據目前工資調整政策,2017年人員支出增長約10%的情況下,測算醫院開放床位規模分別為2600、2800、3000床位,需要衛生技術人員分別為3120、3360和3600人,醫院住院收益分別為1476萬元、1477萬元和1478萬元。
六、結論
2018年在院人數平均每日2190人,最高日在院人數每日2400人。醫院出院人數近三年平均增長7.69%,2018年前三季度比2017年同期增長10.21%,預計2019年我院在院人數平均每日在2414~2645人左右。根據工作量增長及醫改分級診療的影響,水電物業等多種成本因素的增加,結合以上兩種情況的分析,管理會計建議醫院采用第一種方案,即開放2600床位較適宜,開放床位數與衛生技術人員按照1∶1.15的比例配置人員,在職人員總量低于3518人。
參考文獻
1.隗茂利.應用本量利分析預測醫院經濟運行與經濟效益.經濟師,2016(10).
(責任編輯:劉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