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兵
摘要: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發展和城市景觀的一部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雕塑藝術也在不斷發展,本文從城市雕塑的內涵與其特點出發,討論了當代城市雕塑藝術的創作特征,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雕塑? ?創作? ?特征
中圖分類號:J313.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4-0179-02
一、城市雕塑的內涵
城市雕塑是美化城市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城市雕塑涵蓋了各類人物雕塑、動物雕塑、銅浮雕、銅鼎、銅鐘、不銹鋼雕塑、石材雕塑等等,城市雕塑不僅僅起到裝飾的作用,更有屬于時代與文化的象征意義,為人們的精神思想提供指導作用。
從裝飾性來講,城市雕塑最主要的就是內容和形式。內容所設計的主題是展示該區域獨有的文化內涵;其次就是形式,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形式進行空間三維表達,既然是城市雕塑設計那就要考慮放置的位置,是廣場還是公園,是街邊還是湖邊,這都直接影響設計的造型形式,風格特點等。這就要求創作者在進行城市雕塑在制作時,做到城市雕塑安置環境與主題的融合,根據環境來選擇材料制作,同時也根據雕塑的主題來尋找合適的擺放地點,讓其藝術價值最大化。
從象征意義來講,城市雕塑屬于對當地歷史和文化的載體,不僅如此,更是一座城市在當下時代的象征。優秀的城市雕塑既可以彰顯城市個性,傳承歷史文化,彰顯地域文化,承載歷史文化。好的城市雕塑反映群眾的審美意志,也滿足公眾對文化藝術需求,同時也是城市人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的配套工程中的一環,優秀的城市雕塑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樹立城市的精神格局,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城市雕塑的發展情況
縱觀世界歷史,工業革命之后,原先由貴族階級主導的手工化城市地標建設變成了由社會大眾主導的工業化的城市地標建設。屬于工匠對貴族業主服務項目,比如米開朗基羅給教皇畫西斯汀教堂,早期的城市雕塑具有鮮明的宗教色彩,當時公共地標的建造多半是著名的雕塑工匠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制作,無數工匠負責一個局部,連接成復雜和諧的有機整體,當時的藝術家就是手藝精巧的師傅,工匠藝術家收到皇室或是貴族委托,將自己的技藝配合貴族的品味,大大方方的運用真正的匠人精神把作品呈現出來,有了匠人的技術規范和貴族傳承的文化品味作保證,作品就不會出任何問題,甚至名垂青史,由于主要的客戶來自于教廷,多半對主題也有明確的要求。這與現代的工程項目相比,更具競爭性和激勵性。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代表著一個時期或一種藝術風格造詣的頂峰。
從中國的城市雕塑發展史來看,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制作者的技藝都是完全忠實于主顧,中國古代工匠少有像西方的名人效應,但依舊也是為集權者和貴族制作。回到中國的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城市雕塑的客戶由貴族地主轉變成了政府機關部門,雖然沒有接軌雕塑發展流派,但是將古典風格以及工業風發揮的淋漓盡致,現在公共地標設計,往往是一個設計師個人的單獨經驗的設計結果,缺乏多個工匠,多年傳承的設計疊加和迭代濃縮,設計量沒那么足。人們不再那么關注城市,關注公共空間,取而代之的是用于滿足購物欲的購物中心、商場、電影院,人的欲望偏重于物質化產品而不是城市空間。還有網絡化世界的革命,更使得人們的對城市空間聯系轉移成虛擬世界的聯系,不得不承認當下的城市雕塑缺乏獨立性和創作性,反而更加注重商業性。
三、當代城市雕塑的特點
(一)城市雕塑實體性
城市雕塑有著實體性特征,現代城市雕塑藝術的一個重要特性體現在材料上,在都市雕塑創作中的材料,不論是水泥、陶瓷、木材、磚石、金屬或是樹脂等等,這類型材料都具備不同類型的特性,選用的材料不同,所展示的質感紋理顏色也不同,大眾在欣賞城市雕塑的時候,通過不同材質的特性,用視覺觸覺感知,來體會藝術家在創作雕塑時想要表達的內容和主旨,現代城市雕塑藝術向著材料多元與工藝手法多樣的方向發展,不同的材料表達的藝術語言完全不同,材料是城市雕塑的外在展示,合理的選材可以提高雕塑整體的觀賞價值,也符合大眾對美學的要求。
(二)城市雕塑對造型的要求
城市雕塑藝術主要屬于使用外形來表達主題的藝術語言,關于雕塑的制作,造型是首當其沖需要考慮的元素,從視覺效果來看,優質凝練的造型可以大大提升城市雕塑作品的可讀性與觀賞性。在創作過程,雕塑藝術家要把握雕塑的形體感,即雕塑品的外觀的線條與起伏變化,比如最簡單的凹凸兩種形式,藝術家在創作時必須要把握雕塑自身想要表達的主旨,結合城市環境的具體情況。把握住形體感,掌握與實際物體的相似程度,適當使用夸張手法,來提升整體造型的優美度。其次是雕塑的造型要有張力,富有生命力的表現,即觀賞者能通過造型來感覺到雕塑的活力,特別是人物雕塑,能夠通過造型傾斜旋轉等方式,制造一個活靈活現的雕塑神態,改變其空間的靜態性,讓雕塑“動”起來,可以說,造型沒有張力,失去了生命的雕塑,是不夠成熟的作品。
(三)城市雕塑需要有時代導向性
在不同的時代,雕塑應具有不同的含義,城市雕塑是整座城市變遷的見證者,也是整座城市精神文明的承載者,在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國家,其地標性建筑就帶有明顯的神學性與宗教性,主題多半是宗教的故事。在當代,中國的城市雕塑以和諧富強為主旨,其主題千變萬化,但表達的主旨都是一樣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創作者的創作理念是有所不同的,但雕塑的設計原則具有時代的精神,這一點是不會變的。雕塑藝術家應該做到觀賞者可以通過雕塑感受到不同時期的人文理念,通過雕塑來見證時代的變遷。
(四)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精神文明象征
每一個城市都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地方人文特色,根據擺放的環境不同,藝術家在制作雕塑的時候應該有前期對城市文化的考察,在充分了解到所在城市的人文情況之后,再進行制作一個符合城市精神文明的雕塑可以引導提升大眾的審美,而低劣的作品不但極大浪費了國家資源,而且污染了城市空間,有著諸多的不利影響,雕塑家在創作的時候,需要思考城市與城市雕塑的內在聯系,兩者相互影響,并各有不同的作用,在確定城市雕塑表達城市的精神文明的前提下進行創作,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爭取創作出有益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雕塑作品。
(五)當代城市雕塑的發展
公共藝術現在成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隨著互聯網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對任何行業都是一樣的效果,信息獲取便捷并且數量巨大,藝術家往往陷入了上網找合適的雕塑創意,去模仿,學習,變成自己的作品,城市雕塑,或者說整個藝術行業陷入這一怪圈,對于整體城市雕塑行業的發展有害而無益。互聯網的影響對于藝術行當影響很大,最重要的就是去地方化,各大美術院校的特色慢慢減弱,因為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非常多,資源的共享對于藝術行業來講,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這會導致大批量的剽竊作品事件。不得不說,現在大多數雕塑行業還沒有和互聯網發生什么關系。城市雕塑還是以大型環境雕塑為主,與城市建設密不可分。互聯網對于雕塑行業的影響有利有弊,一方面,海量的信息使得各方創意的獲得變得廉價,而另一方面,信息化時代的高速推廣效應,對于城市雕塑的宣傳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
總體來看,互聯網時代下的城市雕塑行業,還是屬于起步發展階段,需要社會各界的扶持和藝術家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用城市雕塑豐富城市的內涵,把城市的時代性刻在城市雕塑上,促進城市雕塑行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靳洪蓮,賀敏.當代城市雕塑藝術的創作特征分析[J].人民論壇,2015,(A11):18-19.
[2]李錦柱.當代城市雕塑藝術的創作特征分析[J].藝術品鑒,2018,(03):203-204.
[3]姜冬梅,解輝.淺析中國當代城市雕塑的藝術特點[J].美術大觀,2016,(07):89.
[4]何晶晶,黃一迪.論當代城市雕塑藝術的“綠色”原則[J].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5,(1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