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君 王志博 郭華偉 殷坤山 肖強



摘要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園主要害蟲,兩者為近緣種,外形十分相似,難以區分。為了便于茶葉技術人員識別這兩種尺蠖,本研究通過飼養觀察,比較了這兩種尺蠖幼蟲和成蟲的形態差異,提出了一種鑒別方法,即通過幼蟲第2腹節背面八字形黑色斑紋的形態及該節上2對小黑點的位置進行幼蟲鑒別,通過前后翅上外橫線的形態進行成蟲鑒別。采用分子鑒定對該方法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判別準確,且易于掌握,能準確區分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本研究結果對這兩種尺蠖的正確識別和田間防治十分有益。
關鍵詞 茶尺蠖; 灰茶尺蠖; 鑒別方法
中圖分類號: S 435.711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6688/j.zwbh.2018364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grisescens是茶樹害蟲尺蠖類的兩個近緣種,常年發生嚴重,對茶葉產量影響很大。茶尺蠖主要分布于浙、蘇、皖茶區,灰茶尺蠖分布于全國各產茶省,有的省份兩種尺蠖同時存在[1]。兩種尺蠖在外部形態上極其相似,難以區分,過去很長時間被混為一談,統稱為茶尺蠖。自2014年明確它們是兩個種之后[23],研究者們針對這兩個種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兩種尺蠖不僅在生物學特性上存在差異[45],在性信息素組成、成分[67]和對EoNPV的敏感性[8]上也存在較大差異。茶園中如采用病毒防治,兩種尺蠖的最佳防治蟲齡和施用的病毒液濃度有所不同,對茶尺蠖為1~2齡幼蟲期和4×104PIB/mL病毒液, 而對灰茶尺蠖則是卵~1齡幼蟲期和4×105 PIB/mL病毒液[8],如果防治時灰茶尺蠖的蟲齡偏大、病毒液濃度偏低,效果會很差甚至無效。如采用性信息素防治,首先要明確蟲種,否則可能誘不到蟲。因此,對于這兩種尺蠖的田間防治,尤其是生物防治來說,區分這兩個種格外重要。
過去,區分這兩種尺蠖的方法主要有形態觀察、生殖器解剖和分子檢測等[23]。形態上主要是依靠成蟲形態觀察[2],兩種尺蠖的幼蟲難以區分,生殖器解剖和分子檢測需要一定的設備、技術和時間,一般技術人員難以辦到,這對識別尺蠖種類和指導生產防治十分不利。因此,如何簡便快捷地鑒別這兩個種是目前尚未研究透徹且生產上亟需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本文通過對幼蟲和成蟲的仔細觀察研究,找到了兩種尺蠖幼蟲和成蟲外部形態的區分特征,同時也摸索出簡易的觀察方法,易于掌握,并通過分子檢測對區分結果進行了驗證,符合率達100%。本研究結果為茶樹植保工作者和基層技術人員識別兩種尺蠖和田間防治提供了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蟲
茶尺蠖種群采于浙江余杭(119. 90°E,30.39°N),灰茶尺蠖種群采于江蘇儀征(119. 06°E,32.33°N)。在養蟲室內用新鮮茶葉連續飼養,建立實驗種群。飼養條件為溫度為(24±1)℃; 光周期為L∥D=12 h∥12 h; 相對濕度為75%~80%。
1.2 形態觀察方法
成蟲及4、5齡幼蟲直接用肉眼觀察,1~3齡幼蟲采用解剖鏡(體視顯微鏡)觀察,在沒有解剖鏡的情況下,可用軍用光電放大鏡(帶光源)觀察,也可用手機拍照、放大后觀察(如果尺蠖幼蟲拱起,可用乙醇或熱水快速處理后再拍照觀察)。
1.3 分子鑒定及驗證方法
分子鑒定參照姜楠等[2]的方法。檢測樣本與標準樣本遺傳距離在0~2.5%認定物種為茶尺蠖;遺傳距離3.2%~4.0%認定物種為灰茶尺蠖[2]。
隨機抽取1.1中兩種尺蠖的幼蟲和成蟲各10頭,隨機編號后由一人用形態鑒別方法判定,后由另一人作分子檢測,最后判別形態鑒別方法和分子檢測結果是否相符。
2 結果與分析
2.1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蟲形態識別特征
兩種尺蠖幼蟲的齡期為4~5齡[9]。各齡的形態特征為:1齡幼蟲身體呈灰黑色,各體節均有白色斑點;2齡幼蟲開始白色斑點逐漸消失,體色逐漸變淺;3齡起腹部背面各節前、后各有一對小黑點,第1腹節背面有一對較大的黑色圓斑,第2腹節背面出現八字形黑斑,第4腹節背面色略深,第6腹節背面有一對黑斑,第8腹節背面有一對三角形黑斑;4齡幼蟲開始,腹部第2~4節背面有菱形斑塊,以第2腹節背面的菱形斑塊最為明顯。
仔細觀察后發現,兩種尺蠖在1~2齡期沒有明顯的形態差異,不同之處出現在3齡以后,具體表現在第2腹節八字形黑斑的形態及其與該節2對小黑點的相對位置上。如3齡幼蟲,茶尺蠖第2腹節背面的八字形黑斑較細長,前面的一對黑點被八字形黑斑遮蓋或部分遮蓋,后面的一對黑點可看見(圖1a),而灰茶尺蠖第2腹節背面的八字形黑斑較粗短,該節前、后兩對黑點均可看見(圖1b)。又如4齡幼蟲(幼蟲期有5齡),茶尺蠖第2腹節背面八字形黑斑較細長,上端幾乎延伸至背中部,該節前面的一對黑點被遮蓋或部分被遮蓋,后面一對黑點明顯(圖1c),而灰茶尺蠖第2腹節背面的八字形黑斑較粗短,前面一對黑點與八字形黑斑分開,明顯可見,后面一對黑點也可見(圖1d)。再如幼蟲期共4齡的4齡幼蟲或幼蟲期有5齡的5齡幼蟲,茶尺蠖第2腹節背面八字形黑斑較細長,上端幾乎延伸至背中部,該節的前面一對小黑點隱約可見,與八字形黑斑前端相連,后面一對小黑點明顯,總體看不到像灰茶尺蠖那樣的狗頭狀圖案(圖1e),而灰茶尺蠖第2腹節背面的八字形黑斑較茶尺蠖的粗短,幾乎在兩側,該節前面一對黑點與八字形黑斑明顯分開。可以看到明顯的狗頭狀圖案(八字形黑斑似耳朵,前面一對黑點明顯,似狗眼,中部長三角形的暗斑似狗鼻) (圖1f)。
2.2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成蟲形態識別特征
鱗翅目成蟲的翅面一般均有基線、內橫線、中線、外橫線和亞外緣線5條橫線。兩種尺蠖成蟲形態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外橫線上(近外緣的第2條橫線,為深色橫紋):茶尺蠖前翅的外橫線中部向后突出,突出處至前緣的一段紋較平直(圖2a),后翅的外橫線呈起伏較大的波狀紋(圖2b);灰茶尺蠖前翅的外橫線總體呈圓弧形,無平直部分(圖2c); 后翅的外橫線較平直,起伏小(圖2d)。
2.3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形態鑒別方法及其驗證
根據上述觀察結果,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蟲可通過第2腹節背面的八字紋形態及其與2對黑點的位置進行幼蟲鑒別:茶尺蠖第2腹節背面的八字形黑色斑紋較細長,前面的一對黑點被八字形黑色斑紋遮蓋或部分遮蓋,后面的一對黑點清晰可見;灰茶尺蠖第2腹節背面的八字形黑斑較粗短,該節前、后兩對黑點均清晰可見(圖3)。成蟲可通過前后翅上外橫線的形態進行成蟲鑒別:茶尺蠖前翅外橫線中部向后突出,突出處至前緣的一段紋較平直,后翅的外橫線呈起伏較大的波狀紋;灰茶尺蠖前翅外橫線總體呈圓弧形,無平直部分;后翅的外橫線較平直,起伏小(圖4)。
采用盲樣驗證的方法,對上述鑒別方法的判斷結果進行了分子檢測驗證,結果顯示,兩種方法的判定結果符合率達100%(表1),說明本研究提出的鑒別方法準確率高,可用于實際生產指導害蟲防治。該方法易學易會,尤其是幼蟲鑒別方法基層技術人員也能很快掌握(圖5)。對于視力好的人可直接用肉眼分辨,也可借助手持放大鏡觀察,有條件的可在解剖鏡下更清晰地觀察。
3 結論與討論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是茶園最主要的食葉類害蟲,大部分產茶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目前,生產單位甚至科技人員迫切需要識別兩種尺蠖的方法,本文提出的鑒別方法簡便易操作,實用性強,在幼蟲期就可對兩種尺蠖進行識別,有助于田間對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精準防治。
一直以來,分類學者認為全蟲態研究是鑒別蟲種最可靠的方法[10],本文在前人對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全蟲態比較研究[2]的基礎上,進一步仔細比較了兩者外部形態上的差異,提出一種通過觀察幼蟲第2腹節八字紋特征及該腹節前面一對黑點的有無,在幼蟲期用肉眼即可區分這兩種尺蠖的方法,極大地方便了田間調查,也為基層單位確定這兩種尺蠖的種類提供了方法。前人對兩種尺蠖成蟲的各種指標進行了比較和統計分析,也提出了兩個種之間的差別[2],但這些差別通常為分類學者所熟知,對一般科研人員和基層技術人員來說難以應用,同時,對幼蟲的區分局限于老熟幼蟲,且區分特征較含糊,而本文提出的方法對3齡幼蟲即可進行區分,十分有益于基層單位技術人員在綠色防控中使用。
本文提出的鑒別方法對1~2齡幼蟲尚無法從外部形態上進行區分,但田間茶尺蠖或灰茶尺蠖發生時一般不整齊,各個蟲齡均會有分布,可選擇3齡或3齡以上幼蟲進行判別。兩種尺蠖在一定季節還會出現少量體色全黑的成蟲,這些成蟲翅面全部為黑色,不易分辨蟲種,在此情況下,可選擇灰色翅的成蟲進行鑒別。
參考文獻
[1] 胡萃,朱俊慶,葉恭銀,等.茶尺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2] 姜楠,劉淑仙,薛大勇,等.我國華東地區兩種茶尺蛾的形態和分子鑒定[J].應用昆蟲學報,2014,51(4):9871002.
[3] 席羽,殷坤山,唐美君,等.浙江茶尺蠖地理種群已分化成不同種[J].昆蟲學報,2014,57(9):11171122.
[4] 葛超美,殷坤山,唐美君,等.灰茶尺蠖的生物學特性[J].浙江農業學報,2016,28(3):464468.
[5] 白家赫,唐美君,殷坤山,等.灰茶尺蛾和小茶尺蠖兩近緣種的生物學特性差異[J].浙江農業學報,2018,30(5):797803.
[6] MA Tao, XIAO Qiang, YU Yugeng, et al. Analysis of tea geometrid (Ectropis grisescens) pheromone gland extracts using GC-EAD and GC×GC/TOFM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6, 64(16): 31613166.
[7] LUO Z X, LI Z Q, CAI X M, et al. Evidence of premating isolation between two sibling moths: Ectropis grisescens and Ectropis obliqua (Lepidoptera: Geometridae)[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17, 110(6): 23642370.
[8] 唐美君,郭華偉,葛超美,等.EONPV對灰茶尺蠖的致病特性及高效毒株篩選[J].浙江農業學報,2017,29(10):16861691.
[9] 殷坤山,熊興平,唐美君.茶尺蠖幼蟲期齡期差異對子代發生期的影響[J].中國茶葉,1994,16(1):3233.
[10]李傳隆.“全蟲態研究”是鑒別蟲種最可靠的道路與方法[J].科技導報,1991,9(8):3940.
(責任編輯:楊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