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2003年,河南省杞縣的蒜價達到了歷史最低,8分錢一斤。那一年,父親種了六畝多地的蒜,不算人工,連肥料錢都賠了進去。于是,父親決定不種蒜了,還種以前常規作物花生、小麥。
2005年,我和二姐讀了高中,家里經濟開支增大,父親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就近務工。2008年,二姐考上大學后,考慮到需用更多的錢,父親決定去天津務工,家里面土地平時就交給母親管理。直到2014年,父親生了一場病,手術后,哥哥就不讓他外出務工了。之后,父親邊種地,邊在本村及附近村當建筑小工。
后來,隨著蒜價飆升,2016年父親試著種了3畝地大蒜。這3畝地的蒜,畝產2500斤。當年蒜價剛開始是三四元一斤,后來升至八元一斤。父親在蒜價三元多一斤時賣了一半,四元多一斤時賣了另一半。
因為沒有趕上最高價,父親一心想著2017年多種點蒜。2017年,父親種了六畝二分地的大蒜。結果沒想到當年平均蒜價才2元多一斤。3畝大蒜以每斤1.42元賣出,剩下3畝以2元多一斤賣出。
2018年,考慮到蒜價開始下跌,我曾勸父親不要再種那么多大蒜。他卻說:“杞縣大蒜市場說,只要簽了三年合同,蒜價最少也要兩元一斤,比種麥子劃算。人家去年種蒜10畝就掙了10萬元,好好種一年蒜,一畝地要是賣一萬,咱們家的房就能蓋起來了!”
于是,父親又種了六畝二分地的大蒜。為了讓大蒜長好,光雞糞每畝就投資近一千元,再加上蒜種子、地膜、農藥、澆水等,每畝地成本至少一千多元。沒成想,2018年大蒜收獲時,遭了雨災,大蒜發霉、散頭多,蒜價跌到每斤0.38元。六畝多地的大蒜,賣了5000多元,而成本就投入了6000多元。父親種蒜,不但賠了本錢,還倒貼了一千多元。
其實,自1980年開始,父親靠種地從來沒有發家。
我們家有六畝二分地。為了養家糊口,父親在1990年承包了林場的10畝土地。第一年,簽了三年合同,承包費每畝50元,要一次交齊1500元。那個時候,家里沒錢,父親四處借錢湊。包了地后,父親勤加施肥、拔草,當年種的花生收了5000斤。
第二年,林場換了負責人,要求將租金漲到每畝85元,且年底就必須要先交齊三年承包費,否則,就不再承包給父親。父親第一年種地的收入,一部分還債、一部分交承包費,已經就沒有什么節余了。
承包期滿后,承包費再次上漲至每畝200元,而且承包地里及周邊林場種上的樹長大了,導致花生產量降低,父親考慮到承包費高且產量低,三年合同期滿后也就不再承包。
承包林場土地的那幾年,雖然家里面買了四輪車、三輪車和彩電,但因為我們幾兄妹上學的花費,家庭經濟始終不富裕。
實際上,1980年至今的大部分年份,父親種的是小麥和花生。
種小麥的成本大概要每畝300多元,包括種子60多元、肥料40多元、打藥30多元、澆水50多元、機收35元以及其他雜費等。小麥畝產平均七八百斤,小麥價格大致每斤0.9元—1.2元,因此,種小麥每畝可凈收入400多元。
種花生的話,畝產四五百斤,一斤花生折合成花生仁0.6斤,一斤花生仁3元多,如此算下來,每畝花生毛收入900多元。而種花生的成本每畝大概要400多元,包括種子120多元、犁地30多元、肥料50多元、農藥30多元以及其他投入等。除去成本,花生每畝可收入五六百元。
一年兩季,種地收入每年每畝一千元左右。按照我家人均一畝二分多地,種地年收入不足一萬元,根本不夠家庭開支。父親說,這兩年,我們家庭開支每年都要兩萬多元。
單靠種植傳統農作物,我們家的家庭收支不能平衡。而種經濟作物,雖然市場價格高,但風險大,而農民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太弱。從父親三年種蒜的情況來看,前兩年賺錢,第三年就開始倒貼錢了。?
觀察眼
農民種地其實也能賺錢
父親的經歷,說明小農很難恰到好處地把握住市場。農民種地,可以說是夾在投入、銷售兩端市場中間,受兩頭市場擠壓與不穩定風險影響。而農民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始終無法合理地安排種植結構和種植規模。
想要通過種地發家,就要考慮如何提高土地產值。
2018 年12 月,我曾到河南省太康縣獨塘鄉趙胡同村調研,發現當地農民收入較高。
趙胡同村屬于鎮郊村,市場發達,且靠近國道、省道,交通便利。2006 年,趙胡同村開始大規模種植西瓜和辣椒等大眾需求的經濟作物。趙胡同村由于靠近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民對市場感知度高,不斷通過市場變化來調整種植規模和品種,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始終不愁賣。
目前來看,趙胡同村農民種地穩賺不賠。即使種不了地,土地的流轉費用也較高,外來資本流轉土地,將租金抬高至1000 元一畝,而本地農民流轉土地耕種,租金至少也是每畝700 元。
相比而言,在市場高度發達的地區,農民的種植技術高、獲取市場信息能力強,能快速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規模,實現供需相對匹配,從而獲取農業生產的高收入。在這個層面上講,農民增收的關鍵是農產品要有相應的市場,農民要對市場信息有高度的敏感性。要通過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如交通、市場等建設,使農民生產規模、種植結構能夠對應市場需求,實現供需匹配,才能真正有利于農民生產增收。(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