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鄉二官寨村、白楊坪鎮下槽村,建始縣高坪鎮青里壩村、鶴峰縣燕子鎮石龍洞村4個試點村探索出的鄉村振興新機制、新路徑、好經驗,為恩施州鄉村振興之路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通過多年發展,恩施市二官寨村率先成為國家AAA級景區、湖北省旅游魅力名村和恩施州最美鄉村,到2018年,該村常年接待旅客10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000萬元。主導產業成熟,專業合作社8家,茶葉2000畝、油菜1200畝、藥材1000畝、定制農業300畝,戶均實現有6畝“一長兩短”致富園。
建始縣青里壩村結合易地扶貧搬遷,以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為目標,配套建設扶貧產業園、小微企業園,沿村級主干道有2個榨油廠、2家酒廠、3家茶坊、5家汽修廠、4家農家樂、5家物流運輸點和18家綜合服務門店,構成了集農、林、加工、餐飲、酒店、倉儲、冷鏈物流、電商及休閑康養公寓等三產融合的“綜合服務線”。
恩施市洞下槽村作為“中國茶葉學會茶葉科研地”和“恩施硒茶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借助恩施州茶葉“一紅一綠”的品牌優勢,把“恩施玉露”品牌效益發揮到了極致。2019年,洞下槽村成為全州唯一的首批國家級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核心建設區,村內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龍頭企業親稀源硒茶發展有限公司,發展茶葉1.1萬畝,村民人均收入1.1萬元,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
鶴峰縣石龍洞村充分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投資4700萬元,打造了以集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于一體的哈葫蘆田園綜合體,一批在外發展的鄉賢紛紛返鄉創業,市場主體發展到12家,綜合產值3000萬元以上。
產業興,人心齊。基礎產業的發展,做強做大了市場主體實力,鼓起了村民的腰包,讓群眾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得到了經濟上的實惠,樹立了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二官寨村距州府42公里,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節點。該村將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作為群眾提高生活品味的加速器,實施“亮化、綠化、旅游富民、清網”四大工程,對景區交通、景觀、電力、通訊等線路統一規劃設計。
青里壩村扎實推進省級煙水配套、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自來水和農田灌溉實現了全覆蓋,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和產業路,村級工業用電得到了100%保障。
洞下槽村將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群團活動中心、電商產業平臺、文體活動中心、村級衛生室全部整合到村綜合性辦公樓一體化建設,一步到位解決村給公共服務設施。
石龍洞村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打造公路交通網、供水網、高速信息網“三網”升級版,將村級公路、自來水管護等納入長效管護,通過實施生活垃圾治理、石龍河河道治理、綠化美化亮化、生態停車場和公益性墓區建設“五項工程”,建成了“湖北省綠色幸福示范鄉村”和“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
萬丈高樓平地起。要致富先修路、要發財先出來、要幸福先建屋等等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不是一句空話。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的“加速器”,變道直線超越,必須實現路暢、水清、電明、網通。
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區域基層治理,強調自治、法治、德治高度統一。作為土家族、苗族集聚地,恩施州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特色突顯、地域文化獨樹一幟,各試點村在“生態+”“文化+”“互聯網+”方面巧做文章,“綠水清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獲“中國傳統村落”、 “湖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湖北省生態村”殊榮的二官寨村,建設村史館、農民講習所,培養土家族“九佬十八匠”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設立“法制宣傳長廊”,被專家譽為“原始古村落,現代桃花源”。
全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項,洞下槽村占2項;全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5人,洞下槽村占1人;全村有恩施燈戲和恩施玉露制作工藝的州級傳承人13人。該村大做“文化+”文章,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孟永香為核心,在荊楚工匠、恩施玉露傳承人蔣子祥等帶動下,建成了恩施州首個茶藝茶文化體驗綜合體。“燈戲故里硒茶園,余音繞梁玉露香”,洞下槽村先后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湖北省綠色示范鄉村”。
石龍洞村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AAAA級滿山紅景區所在地屏山,生態文化資源絕無僅有,有“明清古驛站、現代歸園居”之美譽。該村堅持“立德鑄魂”,建設以中國好人、全國楷模易滿成之名命名的“易滿成工作室”,經常性開展土家打溜子、花鼓戲、擺手舞、儺戲等文明實踐和“最美”系列評選活動,建成湖北省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
青里壩村制定“四禁止、九提倡、九反對”村規民約,實施農村殯葬改革,集中遷墳120座,建成全縣首個農村公墓,2018年全州鄉風文明建設老現場會在青里壩村召開。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文化扛鼎鄉村旅游、鄉村文明希望,給予鄉村治理最好的營養,扯皮鬧事、賭博打牌、違法犯法……一去無蹤影,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無窮活力。
洞下槽村是恩施州委書記柯俊的聯系點,柯書記先后5次到洞下槽村指導調研,提出“精準脫貧高質量、鄉村振興快起步”要求。州、市、鎮三級書記直接指導村黨支部開展工作。恩施州委辦公室領導任第一書記,牽頭抓黨建壯隊伍。黨員蔣子祥創辦親稀源硒茶發展公司,帶動村民發展茶產業;預備黨員陽家壽返鄉創辦田園綜合體,讓鄉村旅游惠及全村村民,打造了全州基層黨建、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標桿。該村先后獲得“湖北省第二屆百佳村民委員會”和“全州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二官寨村由恩施州政協副主席、恩施市委書記向前進任指揮長,編制《鄉村振興試點建設規劃》,實行“政府主導,村民參與;財政扶持,農民投勞;經獎代補,先建后補;捆綁項目,集中使用;渠道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配套專項資金1000萬元,吸納民間資金500萬元,組織農民投義務工折資300萬元。
石龍洞村集聚“三類人才”,實施“頭雁工程”,采取1名幫扶干部幫扶1 名村干部,學理論、學技能、學方法、學規矩“114幫帶”結幫學模式,培養一批黨員致富帶頭人和鄉村振興排頭兵。實施“三鄉工程”,培育“新型農民”,提升村民的農業生產、民間技藝及社會服務技能,恩施州人大副主任、鶴峰縣委書記王小平任牽頭人,對試點村工作進行直接指導。
青里壩村確定堅持組織帶動、生態驅動、市場撬動、設施聯動、文化推動的“五大原則”,按照探索一種融合力強的鄉村振興產業路徑,建立“特色產業融合模式”;建設一張承載力強的鄉村振興設施網絡,建立“基礎設施智慧管理模式”;打造一支傳承力強的鄉村振興文化團隊,建立“民俗文化傳承模式”;培育一批造血力強的鄉村振興示范主體,建立“市場主體吸附模式”;統籌一支撬動力強的鄉村振興建設基金,建立“金融資本撬動模式”;鍛造一支戰斗力強的鄉村振興隊伍,建立“基層組織培育模式”的“六個一”“六種模式”思路。青里壩村黨支部書記唐瑛作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新農村建設模范人物,湖北省第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省級勞動模范,恩施州人大代表,多次榮獲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二官寨村堅持黨建統領、鄉賢帶領、德治引領,打造農村綜合治理樣板;探索建立“托管式經營、共享式發展”特色民居市場運行機制、“農民變股民、務農變務工”土地股份合作機制、“公司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社會事務服務模式,打造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樣板;實施文化設施、文化人才、文化發展三大工程,打造文化引領振興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