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廣州市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檢視剖析了廣州市垃圾分類的突出問題。會議指出,廣州開展垃圾分類起步早,但在體制機制、流程體系、服務執法、群眾參與、設施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會議強調,要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人士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全鏈條提升,全方位推動,全社會動員,實現城鄉垃圾分類全覆蓋。
實際上,多年以來,垃圾分類一直是廣東各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各級人大代表持續關注、質詢和督促的對象。《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經2015年9月25日廣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 是國內第一個針對垃圾分類,并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納入立法的省級法規。條例建立完善了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及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定,并從財政預算和垃圾處理收費等方面明確了經費保障。
按照條例,城鄉生活垃圾處理遵循城鄉統籌、屬地管理、全民參與、分類處理的原則,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控制和管理。但是條例已經施行了三年多,垃圾分類成敗依然明顯受制于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整體素質、流動人口規模。可以說,越是城市經濟富足、市政設施完善、小區管理嚴格、人口相對穩定的城區,垃圾分類越容易得到好的執行。相反,在相對貧窮落后、財政投入不足、流動人口多的地方,垃圾分類難以貫徹,因為連基本的保潔衛生都難以維持。尤其是流動人口多和工商貿密集的區域,垃圾分類管理的推進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城管部門要真心推進垃圾分類,對于廣大困難區域都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因為這些區域擺明就是短板,哪怕小區、學校以及機關單位做得再好,都會被城市短板拖累。為了推進分類,廣州積極創建600個精準分類樣板居住小區。但是樣板做得很好,和“非樣板”小區始終做不好,會長期并存。因為“非樣板”做不好,并非是不懂做,而是沒法在制度和人力上一以貫之地做下去。
按照條例,管理責任人要根據生活垃圾產生量和分類方法,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和收集容器。收集、運輸生活垃圾的單位應當實行密閉化運輸,在運輸過程中不得丟棄、揚撒、遺漏垃圾以及滴漏污水。不得混合收運已分類的生活垃圾。這對市政部門來說,其實是非常高的要求。
為了推進垃圾分類,政府部門的公民教育必須持之以恒,才可能逐步培育起人們的習慣。至于要把習慣固化下來,那么隨處可見,簡單親民的設備是必須高度完善的。所有公共垃圾桶必須干干凈凈,密封無味,讓人樂意接近。垃圾不能像現在這樣事后混裝,更不該車裝垃圾又臟水橫流,構成二次污染。只有政府把垃圾處理的所有環節都變成可親近的,無臭味、不讓人討厭的組成部分,人們才會有耐性和信心對待垃圾分類。相反,如果處理垃圾就是臟亂差、粗放操作的開始,人們是沒有動力把垃圾握在手心、好好分類的。
按照條例,城鄉生活垃圾分為四類:可回收物、有機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這意味著要超越兩分法,進化到四大類的標準。然而在廣州公共場所比如公園、醫院等地就普遍都做不到,更別說街頭巷尾和生活小區了。在大樓每一層狹窄的樓梯同時擺四個垃圾箱,清潔工每一層樓收四種垃圾,就需要四種顏色的垃圾袋。按一般習慣,有機垃圾會最多,而有害垃圾會最少。但無論多少,分別都會耗費一個垃圾袋。長時間下來,管理成本很快就會轉嫁到業主身上了。
高度細化的分類,必須配合高度成熟的環境和條件,最終才能和人的習慣產生匹配。如果有公民個人投垃圾必須分成四類的話,那么就要有相應的設備提供。比如一紙盒牛奶,空的和沒喝完的就屬于不同的垃圾。執法有沒有條件細致到人們扔垃圾前就能準確瞄準和取證呢?顯然目前很難,所以要通過罰款對所有人產生震懾力,依然沒那么簡單
如今廣州對垃圾的終端處理,新建項目除了熱電還包括了若干填埋場。這意味著只要是垃圾填埋持續的話,這部分垃圾分類就沒有意義。這就是城市現階段的矛盾所在,一邊是追求高度發達的分類,一邊卻是混裝填埋,快捷完事。最后一算總賬,分類做得好,還是沒法抵消貽害環境的另一部分。
要讓全民不分階層都能形成垃圾分類的本能,從教育、管理、服務、執法、建設都有很多空白區,有很長的路要走。公民的真心認可,和政務的公開透明,對分類的積極回饋也必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