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嚴斯剛 黃小武 蘇益瓊 覃萬福 韋玉慶余 波 薛新綿 梁麗娟 羅 生 覃周嵐
1.廣西壯族自治區鹿寨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鹿寨545600;
2.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柳州545006;
3.廣西壯族自治區鹿寨縣鹿寨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鹿寨545600;
4.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獸醫化制場,廣西柳州545004;
5.廣西壯族自治區鹿寨縣平山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鹿寨545612
小反芻獸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屬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的小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接觸傳染病,俗稱羊瘟,以發熱、口炎、腹瀉、肺炎為主要特征,主要感染綿羊和山羊,危害相當嚴重[1]。目前,小反芻獸疫無特效治療藥物,以疫苗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是預防控制小反芻獸疫有效策略。免疫母畜能通過母乳使幼畜獲得母源抗體,為幼畜提供保護的同時又會干擾其接種疫苗的主動免疫反應。幼畜首次免疫需要考慮母源抗體水平、自身免疫應答能力等因素影響。張子榮等[2]、何世成等[3]、郝飛等[4]、李芳等[5]對小反芻獸疫母源抗體消長規律進行了研究。本試驗采用小反芻獸疫疫苗接種不同母源抗體水平山羊組群,監測其免疫水平,旨在探索直觀評價更加接近當地生產實際的疫苗免疫效果,為有效預防及控制小反芻獸疫提供參考。
小反芻獸疫弱毒疫苗,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50 頭份/ 瓶,批號:2016044-2,每頭份疫苗含有的小反芻獸疫弱毒病毒至少為103TCID50。按瓶標簽注明頭份,用滅菌生理鹽水將疫苗稀釋至每毫升含有1 頭份,充分混合均勻,冷藏保存備用,稀釋后的疫苗在3 h 內使用完畢。
小反芻獸疫抗體ELISA 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勤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為20170802。
在筆者單位轄區內隨機抽取6 個符合試驗要求的山羊養殖場(母羊均已接種小反芻獸疫疫苗12個月以上),場名分別標記為A、B、C、D、E、F;每個養殖場選取2~4月齡、未接種過小反芻獸疫疫苗且臨床檢查健康的本地山羊30 只,每只山羊頸部皮下注射疫苗1 mL,做好標識,在未改變原有條件下按照養殖場常規飼養。
分別于接種疫苗當天(即0 d)以及接種疫苗后28、120、180 d 頸靜脈采血,每次3~5 mL/只,分離的血清不少于1 mL/只,血清清亮、無溶血、無染污,-20 ℃以下保存待檢。
1)檢測方法。使用前將各試劑盒放置室溫30 min,恢復至室溫。取相應用量酶標板條,設陰性和陽性對照各2 孔;陰、陽性對照孔分別加入陰、陽性對照50 μL;樣品孔每孔加入5 倍稀釋后的樣品50 μL;每孔加抗體工作液50 μL,混勻,置37 ℃反應30 min;除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靜置30 s 后棄去,重復洗滌5 次,拍干;每孔加酶標記物100 μL,置37 ℃反應30 min;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靜置30 s后棄去,重復洗滌5 次,拍干;每孔依次加底物液A、底物液B 各50 μL,混勻,37 ℃避光反應15 min;每孔加終止液50 μL,混勻,于450 nm 波長下測定各孔吸光值。
2)結果判定,以 450 nm 吸光值為判定標準。正常試驗情況下,陰性對照吸光值≥1.0,陽性對照吸光值≤陰性對照吸光值×50%。按照公式計算阻斷率(PI):PI=(1-樣本值/陰性對照孔均值)×100%。根據PI 進行結果判定:PI≥50%為陽性;PI<50%為陰性。陰性結果表明,羊只抗體水平不足,需要補打相應疫苗。該試驗僅定性檢測羊血清中PPR 抗體,根據PI 對抗體水平進行粗略評估。
6 個養殖場的山羊母源抗體陽性率都在70%以下;F 養殖場山羊母源抗體陽性率最高,為66.67%;A 養殖場山羊母源抗體陽性率最低,為3.33%;A、B、C 養殖場平均PI 小于50%,D、E、F 養殖場平均PI 大于50%(表1)。
1)接種疫苗28 d 后免疫抗體檢測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接種疫苗28 d 后,F 養殖場的山羊免疫抗體陽性率為50%,其余5 個養殖場的山羊免疫抗體陽性率均在80%以上。A、C、D 3 個養殖場平均阻斷率大于79.96%,B、E、F 3 個養殖場平均阻斷率小于79.96%。由于F 養殖場山羊母源抗體陽性率較高,可能是母源抗體對疫苗抗原有部分中和作用,所以免疫后28 d 陽性率較低。

表1 各養殖場的山羊母源抗體檢測結果

表2 免疫后28 d 山羊免疫抗體檢測結果

表3 免疫后120 d 山羊免疫抗體檢測結果

表4 免疫后180 d 山羊免疫抗體檢測結果
2)接種疫苗120 d 后山羊免疫抗體檢測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6 個養殖場山羊在接種疫苗120 d后免疫抗體的陽性率均為100%,其平均PI 在80%以上。
3)接種疫苗180 d 后山羊免疫抗體檢測情況。從表4可以看出,山羊接種疫苗180 d 后,E 養殖場和F 養殖場山羊的免疫抗體陽性率分別為53.33%和56.67%,均在70%以下;其余4 個養殖場山羊的免疫抗體陽性率均在70%以上。A、C、D 3 個養殖場平均阻斷率大于76.40%,B、E、F 3 個養殖場平均阻斷率小于76.40%。
圖1為各監測時間點山羊抗體陽性率比較。從圖1可以看出,山羊母源抗體水平與接種疫苗后28、180 d 免疫抗體陽性率成反比關系,即母源抗體陽性率高的羊群,接種疫苗后28、180 d 免疫抗體陽性率就低。

圖1 各監測時間點抗體陽性率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6 個山羊養殖場小反芻獸疫母源抗體的陽性率在3.33%~66.67%,平均PI 值36.18%~56.38%,說明大部分免疫母羊的子代羔羊中有母源抗體存在。張子榮等[2]、何世成等[3]、郝飛等[4]、李芳等[5]的研究也證實,免疫母羊后代獲得一定水平母源抗體。
本研究結果顯示,羔羊PPR 母源抗體陽性率下降到70%以下,接種疫苗28 d 后,有5 個山羊養殖場的免疫抗體陽性率高于70%,達到預期免疫效果,而F 養殖場山羊的母源抗體陽性率為66.67%,接種疫苗28 d 后的免疫抗體陽性率僅為50%(遠低于70%);接種疫苗180 d 后,E 和F 養殖場山羊的免疫抗體陽性率分別為53.33%和56.67%,均在70%以下,其余4 個養殖場山羊的免疫抗體陽性率均在70%以上。試驗結果說明,從母羊中獲得的母源抗體對其接種疫苗的主動免疫反應有一定的干擾作用,養殖場母源抗體陽性率低于50%時接種疫苗的免疫效果較好。羔羊的母源抗體水平受母羊免疫時間與次數,即免疫抗體水平有關,同時也與羔羊斷奶時間和日齡有關;大部分羔羊在2月齡以后,母源抗體水平顯著下降,因此,建議羔羊的最早免疫時間為60日齡左右[5]。有條件的養殖場可通過監測評估,根據母源抗體消長情況選擇最佳免疫時機,即可減少其對疫苗免疫效果影響,又可防止羔羊出現過長免疫空白期。
75/1 毒株是OIE 規定的唯一允許使用的PPRV疫苗,該疫苗用于全國PPRV 疫情防控,疫苗效果在多個研究報道中獲得良好評價[6-12]。本試驗結果顯示,不同監測時間點羊群免疫抗體陽性率均發生明顯的變化。在養殖生產實踐中,羊群免疫狀況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發生改變,適時開展監測區域羊群免疫效果的監測和評估,并及時掌握群體抵御病毒侵襲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當羊群免疫水平低于防疫目標時,應當及時加強免疫。群體免疫力的存在可阻斷病原在羊群中的傳播,長期使用疫苗并配合其他相應措施可逐步達到凈化疫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