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印度經濟病了,國內外市場對此頗為關注。在宏觀層次,印度經濟增長已經連續5個季度減速。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該國經濟增長率下滑至5%,為近6年來最低水平,不僅低于上一季度的5.8%,也低于市場普遍預測的5.7%。整個上半年印度經濟增長率為5.4%,失去了全球增長最快經濟體的頭銜。有媒體甚至表示,印度正處于“建國以來最為持續的增長衰退”之中。
在微觀層次,印度最知名老牌民族企業塔塔集團的塔塔汽車(TataMotors)雖然在2019年《財富》全球500強排名第265位,但虧損額高達41.22億美元,在《財富》全球500強上榜虧損企業中虧損額排名第五。
印度經濟為何會減速
從印度所處的全球經濟環境來看,國內外分析人士普遍指出了今年世界經濟貿易減速、中美貿易戰又對此雪上加霜等因素。我認為,從經濟周期長波的角度考察,更重要的是世界經濟貿易已從2014年前后步入可能延續10年左右的低增長期,1990年代及本世紀初全球經濟貿易全面、持續、快速增長的好時光已經過去,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全面重現。
在印度國內,一系列體制、結構方面的問題也制約了印度經濟增長潛力轉化為現實:
收入分配嚴重失衡,制約了國內消費這個印度經濟增長最大驅動力量的持續擴張。
“土地私有制+農地租佃”體制組合從多個方向加大了征地的難度,或是形成了不利于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逆向激勵。
“法治”深陷誤區,懸而未決的積案如山,2010年底印度法院待審理積案就多達3100萬起,按當時速度僅審理完畢這些積案就需要320年時間,這種積案累累架空法律的情況至今沒有根本改觀。
教育滯后導致印度眾多年輕人口不能成為現代產業的合格勞動力,“人口紅利”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紙面,印度政制、社會傳統又造成其教育結構失衡,高等教育超前發展而基礎教育嚴重滯后,再加上規定大學要保證一定低種姓和少數民族學生入學的逆向歧視政策……所有這一切,都嚴重損害了印度人力資源的培育。
毋庸諱言,印度經濟確實是在連續明顯減速,但我們也要看到,這種減速是在此前實現了連續多年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出現的減速。印度目前的增長率雖然重新跌落到低于中國的水平,但仍然高于世界多數國家,而且印度經濟仍然存在進一步實現較大增長的潛力。
莫迪政府在第一個任期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雖然在短期內帶來了一些陣痛,但對印度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長期利好。最突出者莫過于商品與服務稅(GST)稅改,前總理曼莫漢·辛格等權威人士對此舉造成的中短期經濟沖擊大加撻伐,但正是這一改革使得印度有史以來首次形成了全國統一市場;印度國內對此舉的負面抨擊,不排除有其國內黨爭的因素,作為外部觀察者,我們需要冷靜、客觀審視。
提振經濟動力要選準突破口
面對經濟增長減速,如何提振印度經濟動力?首要一點應該是制定合理的經濟目標堅定不移地追求執行。
印度政府制定了成長為“五萬億美元經濟體”的計劃,我贊賞這一計劃表現出來的發展雄心,但在與印方高層人士交流的過程中,我感到,印方在此框架下提出的一些目標自相矛盾,不可能同時實現。如印方目標之一是國內消費達到4萬億美元規模,以國內消費為經濟增長主動力符合印度現實與傳統,但這也意味著其經濟增長提速必然帶來貨物貿易逆差、經常項目收支赤字擴大。那么,究竟是希望優先實現經濟較快增長,還是優先實現壓縮貿易逆差,印度決策層需要作出明智的取舍決斷,并堅定地持續執行。
在此基礎上,改善商業環境應該是印度優先選擇的突破口,且印度有必要突出重視改善外資企業商業環境。由于商業環境存在嚴重缺陷,很多對印度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有好處的項目長期受阻,甚至被徹底攪黃,這方面案例不勝枚舉。
近年來,印度在招攬外商直接投資、特別是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方面,過多依賴于單方面大幅度提高成品關稅的強制性手段,逼迫廠商為豁免高關稅而在印度設廠,對改善商業環境著力遠遠不足。這種做法無助于真實提高印度效率,存在抬高印度國內成本和通貨膨脹壓力等負面經濟效果,對印度各級政府改善公共服務有負面激勵,而且涉嫌違反世貿組織規則,也會損害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老成員方接納印度加入的意愿。
平等互利才是東道國與投資者可持續的關系
歸根結底,互利是國際經貿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東道國與海外投資者之間只有平等互利才是可持續的關系。李嵐清在其回憶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改革初期剛剛開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時,我方許多談判者因缺乏經驗、害怕吃虧而往往一心只考慮我們單方面的利益。1979年中方與法國雷諾汽車公司談判時,我方一連提了多項要求,包括技術轉讓及其價格、培訓、外銷比例等等;對方聽后,承認其中不少要求原則上是合理的,別的要求也可以接受或可以談判,但向中方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為什么沒有提到同你們合資對我方有什么好處呢?”
此事給中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也正是通過不斷努力改善本國商業環境,才能迅速成長為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大國。我們的經驗,歡迎印度和其他貿易伙伴汲取。
綜合各方面情況,相信善待中國投資者最能向世界各國投資者顯示印度改善商業環境的決心與實際行動。提振印度經濟動力,請自善待中資始。▲
(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