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乃麗鹿

娟子的公司周末要組織戶外義務勞動,這天,娟子叫閨密陪她去買運動服。逛街時,娟子見一家商場正在特價處理某運動品牌的服裝,決定進去看看。
閨密看了看里面的衣服,不放心地說:“咱們還是去專賣店吧,那里的衣服比較保真。”
娟子指指頭頂上隨處可見的牌子,說:“沒見到上面掛著‘假一賠十的牌子嗎?如果賣的是假貨,還會這樣承諾嗎?況且你想想啊,如果衣服是真的,肯定省錢了;如果衣服是假的,還可以找他們十倍賠償,何樂而不為?”
閨密聽了,也點點頭:“你說得也對,我還真有一個同學因為買到了假貨得到了十倍賠償。”
于是,娟子便買了一套運動服,并穿著去參加了周末的義務勞動。可當天回家,娟子就發現新買的運動服竟然起球了!
第二天,娟子拿著衣服去專賣店驗了貨,沒想到衣服真的是冒牌貨!她趕緊找到之前商場的售貨員,可售貨員說只能調換,不能退貨,更別說十倍賠償了。
娟子又找到部門經理,經理確認是自家賣出去的衣服后,故意說:“這不是冒牌貨,大牌真貨的衣服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因為現在面料更新太快,他們用的可能是新合成的面料。”
娟子氣沖沖地說:“你不能睜眼說瞎話,我已經驗過貨了!要不然咱可以追到廠家進行確認。”
經理見娟子將話堵死,只好退一步說:“即便衣服是假貨,我們也只能對您進行三倍賠償。”
娟子說:“‘假一賠十可是你們自己承諾的……”
經理卻說:“我們雖然承諾了,但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只能‘假一賠三,我們不能違法呀!”
這時,有個美女進來,說是來取三倍賠償的。
娟子趕忙問:“你說‘來取三倍賠償,是怎么回事?”
美女說:“前段時間我在這家商場買了個電飯煲,居然是假冒偽劣產品,當時商場說什么也不賠償,我就告到了法院,最后判了三倍賠償,今天來找他們拿賠償。”
娟子不解地問:“法院只判了三倍?不是十倍嗎?”
“是三倍,法院依法判的還能有錯?”
娟子緊追不舍,問道:“可是我這套衣服商場承諾了‘假一賠十,你買電飯煲時商場也有這種承諾嗎?”
“沒有,不過即便有也沒用,法律規定的是‘假一賠三……”
娟子疑惑了,從商場出來后,她急忙給閨密打電話,將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閨密聽罷,氣呼呼地說:“那個美女不會是商場的托兒吧?我同學明明在買到過期爆米花后經法院判得了十倍賠償。”
娟子徹底蒙了。她決定起訴,看看法院怎么說。她將證據收齊后向法院提起了訴訟,不久后,她收到了法院十倍賠償的判決,也明白了為什么有的是“假一賠三”,有的是“假一賠十”……
《到底怎么賠》故事涉及的一個法律問題,即約定或承諾原則上是否可以超越法定。
根據法律規定,如果商家做出的承諾更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只要該承諾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就應有約束力,即約定優于法定原則。
故事中,無論是娟子所購的衣服,還是閨密同學所購的食品,只要商家有“假一賠十”的承諾,消費者就有權要求商家十倍賠償。
(發稿編輯:曹晴雯)
(插圖:張恩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