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坤 張天明 邱勝
貴州是世界茶樹原產地和茶文化發祥地之一,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近日,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專訪了中國生態民族學奠基人、吉首大學終身教授楊庭碩先生,他認為,貴州是茶樹的發源地、茶文化的發源地和茶產業的發源地。
楊庭碩:你說的世界茶起源于貴州,至少應該從三個層面去認識。一是茶樹之源,二是茶文化之源,三是茶產業之源??梢哉f,貴州既是茶樹的起源地、茶文化的起源地,又是茶產業的起源地。
楊庭碩:關于茶樹的起源,一百多萬年前的茶籽化石在貴州出土發現就是一大鐵證。一片小小的茶葉,背后有精彩的故事。唐代陸羽所著《茶經》記載,貴州之地早就是上等茶的故鄉?!恫杞洝沸形碾m簡略,但信息豐富,視野高遠。該書第一章《一之源》開篇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边@里的“南方”,指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而“巴山峽川”在唐代乃是黔州都督府的轄地,其下的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就含有今貴州的遵義、銅仁等地,該書稱這一帶多茶,“往往得之,其味極佳”,足以說明唐代時貴州產茶已聞名于世。
至于為何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唯獨出土于貴州,同樣事出有因,那就是貴州擁有茶樹生長的絕佳自然環境。貴州不但產茶,而且產上等茶。《茶經》記載:“(茶樹)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也就是說茶生長的地方以“爛石”地為最好,沙石礫壤稍次,黃土最差。

楊庭碩: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出土于貴州,說明貴州擁有茶樹生長的絕佳自然環境。貴州不但產茶,而且產上等茶。(受訪者供圖)
所謂“爛石”,就是河流沖刷和山體滑坡泥石滾落至山腳形成堆積層。這樣的區段有石、有土、有間隙,因而適合茶樹的根系呼吸,這種環境有利于茶樹生長。貴州的烏江、可渡河、樟江、北盤江、濛江、清水江、都柳江等河流中下游的寬闊平地有大面積的土、石堆積層,這種堆積層對茶樹生長極為有利。現存的普安古茶樹林在北盤江一帶,務川、湄潭古茶樹林在烏江流域一帶,平塘西關茶在平里河一帶,都生長在堆積層的“爛石”上。這足以說明,貴州大部分地方自古以來就是種茶的好地方。
楊庭碩:貴州各世居民族自古以來就用茶。這得從“茶”字的起源說起?!恫杞洝酚涊d,茶“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陸羽著《茶經》將“荼”字去掉一畫寫作“茶”,除“茗”字外,其余稱謂都是貴州在內的西南各省古代民族詞匯的音譯。例如,“荼”和“槚”是出自古氐羌族對“茶”的稱謂,“蔎”則是由古百越族詞匯音譯而來,“荈”是古苗瑤語詞的語音記載。西漢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在《凡將篇》將“茶”記載為“荈詫”,就是從古苗語里翻譯過來的。而真正的“茶”字是出現在唐代。唐高宗讓長孫無忌等修訂《唐本草》,將“茶”字統一規范,這是關于“茶”字最早的記載。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發現茶、懂得茶、植好茶、用好茶是貴州各族先民的功勞。而把茶變成產業當作飲料商品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主要由漢族先民推動。
楊庭碩:這又不得不提到《茶經》?!恫杞洝防锩嫣岬降牟栾嫼筒枋拢诮裉熨F州大部分地方仍然能找到其遺風。《茶經·茶之飲》篇記載:“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币馑际强上葥v碎,再煎熬、烤干、舂搗,然后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稱為痷茶。這是貴州少數民族做油茶的真實寫照。在古代,貴州的少數民族是把茶葉當成蔬菜來吃的,這種飲茶習慣,與漢族有所區別。漢族是只喝湯,不吃茶葉,貴州的少數民族甚至把茶葉磨成粉來吃。都柳江一帶的侗族歷來有吃油茶的習俗,就和《茶經》記載的差不多。
除了《茶之飲》,《茶經·七之事》也值得一讀。其引用《坤元錄》記載:“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云,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樹?!薄恫杞洝愤@一記載所描寫的內容正是后世所稱的苗族“跳月”( 或稱“跳花”) 活動。就是現在苗族的幾個家族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吹蘆笙。這一記載說明,當時的武陵山區有大面積的茶樹林,而且這一區域正是古代苗瑤民族生息地,當然也包括貴州部分區域在其中。那個時候,苗族先民在茶樹下跳花,談著戀愛采茶葉。在今天的貴定一帶有的地方也是如此。采茶的時候,男孩子用斧頭把枝條掇下來,《茶經》里記載的“伐而掇之”,就是這么來的。這也是古代苗族茶文化中的采茶遺風。
各民族對茶的用途不盡相同,對茶的認識也就不同,茶既可以作為飲料,又可以作為蔬菜,還可以作為飼料,用茶樹來培育茶樹菇,茶樹的木材可以做工藝品,這些都是各民族茶文化的寶藏。
楊庭碩:不滯后,不比云南滯后,也不比中原滯后。茶作為產業起源,要看它是否帶來交換價值。中國古代,貴州有中國南方的三大族系分布:氐羌系、苗瑤系、百越系,他們在和漢族雜居的過程中,促進了茶葉之間的相互流通,這就形成了早期的茶業形態。道教出現之后,為求長生不老,靠茶去修煉,于是產生了龐大的茶葉需求市場。到了唐德宗時期,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征收“茶稅”,這一事件標志著中國茶產業國內市場的形成。宋代開展“茶馬互市”,規模宏大,茶葉貿易擴展到北方的游牧民族生活圈,進而傳到國外。
楊庭碩:明清時期,由于貢茶制度的實施,貴州各地所產的茶葉被運往京城。貢茶產地所在的州府,設有專職的貢茶司。例如,貴州平塘西關一帶有很多貢茶大戶,把最好的茶選出來上貢給皇帝。實際上,當時貢茶的量并不多,各個地方貢茶司就貢一斤茶,剩下的進行售賣,客觀上催生了一批茶商,而貴州茶流入國內市場就是從貢茶開始的。至此以后,茶葉的消費遍及全國各地,不同民族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接受這一新鮮事物,并進行了符合本民族文化慣例的消化與吸收,進而演化為各式各樣的飲茶習俗。宋元以降,貴州正式納入王朝版圖,茶作為商品進入全國市場,乃至進入世界。貴州茶參與貿易流通主要是走北路,分三條,一條是經襄陽到蘭州再到新疆,乃至中亞各國。一條是做成茶餅從四川的雅安賣到西藏。明朝時貴州的遵義稱播州,為了向西藏運茶,國家的茶庫就設在這里。清代時,還有一條茶路是從呼和浩特賣到俄羅斯甚至到德國。民國時期,貴州茶產業發展為活躍的商品經濟。
楊庭碩:貴州少數民族歷來有放牧的習慣,這里的彝族放養山羊,他們冬天把山羊趕回河谷越冬。人工修剪后的矮化茶樹,正是山羊越冬的飼料。同時,山羊也要吃半老半嫩的枝條,這樣才長得肥壯。于是,當地彝族把茶樹枝條砍掉,讓羊啃老樹干發出的嫩芽,山羊越啃,茶長得越好,一棵茶樹能活三五千年。夏天山羊轉場到山上,修剪過的矮茶發了新芽,正好租給漢族民眾去采茶。各民族之間各得其所。西方學者倡導所謂適度干預理論去維護生態,他們并不知道,上述關于茶樹的修剪,本身就是一種適度干預,具有很大的生態價值。

茶林相間的生態茶園,有利于減少病蟲害。圖為鳳岡田壩茶園。(陳曉燕 / 攝)
總結各民族對茶樹的管護技術,可提煉為“以修代種,千年不衰,仿生種植,無病無害”。茶是小喬木,種在爛石里的茶,可以長到十多米,如果一直修剪,它就不會輕易枯死,所以才有“千年不衰”。
《茶經·一之源》又載:茶樹生長的最佳日照環境是“陽崖陰林”。指的是朝南的懸崖,下面有茂密的森林,這里長的茶樹是最好的?,F在搞農事的人只關注茶園怎么管,但是古代種茶不是茶園,是半野生種植。鋤草需要人修剪管護,還要進行配樹。如果茶樹旁沒有配樹,正午的太陽直接照射茶葉,就有可能灼燒致死。這是因為茶樹的生物屬性需要漫射光,也就是太陽照在陽崖反射下來的光照射的茶樹才長得好、營養價值才高。同時,配樹遮陰遮過頭了也要進行修剪??傊?,種好茶不容易,掌握好專用技術,才能出好茶?!恫杞洝吠瞥缫吧?,貶低園圃茶,正是這個道理。
楊庭碩:實際上,每一棵古茶樹都是高產值,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的人偏好“紅茶”和“黑茶”,而這些茶品都可以用老茶葉生產,古茶樹用得好不僅可以產茶,還有文物觀賞價值,市場前景廣闊。有的地方把古茶樹挖了做盆景,古茶樹盜賣成風,實在可惜。因此,貴州把古茶樹保護起來,開發利用很有必要。同時,古茶樹也保護了貴州的生態環境,茶的根能扎入土很深,具有穩定次生堆積層的生態作用。
實際上,貴州現有120多萬株古茶樹,有的樹齡可達到五六千年。從普安到七星關區一帶分布有大量的古茶樹,不排除源起于漢武帝時期的可能性?;ㄏ冒驳墓挪铇溆械氖敲鞔鹬矒崴痉N的。明清兩代貴州各通志對久安茶都有記載。當下應該對這些古茶樹逐一編號進行保護。
有的地方保護古茶樹,全部進行封閉管理,把當地居民全部搬走,這種方法也不可取。沒有人管護,古茶樹反而會枯死。需要有人進行修枝、配樹,杜絕“剃光頭式”種茶。久安古茶樹煥發生機,這里的古茶樹定植在石灰巖山體的低洼區段,但茶樹的立地位置已做過人工改造,即將山間碎石堆積成高壟,高壟上再覆土,在山間洼地上形成帶狀的土壟。壟的兩邊開辟成水田,壟上定植茶樹,茶樹周圍再種上青岡樹,青岡樹用作柴燒來炒茶,形成了稻—茶—林共生體。
楊庭碩:除了茶,貴州的楠木栽培系統也可以申請農業文化遺產,貴州有岑鞏、黃平、印江等楠木基地,當時修建天安門城樓的大柱都是出自貴州。
此外,貴州的柞蠶也值得申報,柞蠶依靠青岡、毛栗等樹養殖。清代貴州的絲織業一度聞名全國,與養殖山蠶有關。貴州的桐油、大方的生漆也很有特色,都是原生態的,申報很有必要。現在倡議用原生態的東西,推行垃圾分類,說明原生態生產生活方式是個趨勢,申報農業文化遺產是個好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