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方亞麗 王法
以夢為馬,經過近十年的拼搏積累,航宇科技從無到有,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生產經營持續穩步推進,科研項目成績越發驕人。未來,航宇科技將致力于融入全球航空產業鏈,走國際化發展道路。
7 月4 日,在貴州航宇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宇科技),航宇科技副總經理劉朝輝告訴記者,此次入圍“小巨人”名單,只是航宇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亮點,距離企業最終的發展目標依舊任重道遠。
在劉朝輝的辦公室書柜上,有5 架飛機模型十分顯眼。“國內現有的飛機模型我家里基本都有。”劉朝輝說,自己從事與航空工業相關的工作,對飛機也有著強烈的喜愛之情。
10 年前,劉朝輝等5 人共同創立了航宇科技。那時,他們平均年齡38 歲。
“當時,我們幾個在這行摸爬滾打已經二十來年,最初就是想做一個全球一流的航空鍛造企業。那個時候經常能在網上看到評論:中國的飛機比美國落后多少年,比俄羅斯落后多少年,心里既難受也不服。”劉朝輝說,雖然只是飛機發動機零部件的制造者,但他們將自己定義為“航空人”,并希望為中國航空事業做出貢獻。
以夢為馬,經過近10 年的拼搏積累,航宇科技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實現新突破,生產經營持續穩步推進,科研項目成績越發驕人。
“生產線到今年9 月,就要10 年了,10 年來我們一直聚焦在航空新材料的應用研究上,不斷探索新工藝,國內所有的航空發動機型號制造我們都參與了,最終我們在全球航空鍛造領域有了自己的行業地位。”劉朝輝說。
目前,航宇科技已擁有8MN 快速鍛造液壓機組、2500T 液壓機、6300T 液壓機、1000T 脹形機、3500T脹形機、500mm1600mm2500mm4500mm 精密數控輾環機等裝備,可生產高溫合金、鈦合金、鋁合金、不銹鋼等普通材料和難變形材料的各種普通環形鍛件和各種異形復雜截面的環件。
憑借卓越的技術和優良的質量,航宇科技為國內航空、航天、船舶、新能源等行業提供各類金屬合金材料環鍛件。
航宇科技董事長張華表示,接下來,航宇科技將致力于融入全球航空產業鏈,走國際化發展道路。為更好應對國內外各種復雜形勢,進一步提升公司發展核心競爭力,航宇科技的管理水平必須優先提升。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有夢想,我們最終的夢想還沒達到,我們依然在追夢的路上。”劉朝輝說。
“2018 年,是公司高速發展的一年,外貿訂單數量可喜,我們的工作也就更加艱巨。我們雖然年輕,但敢于迎接每一個新的挑戰。”顏璐是航宇科技國際合作部的一名工作人員,隨著航宇科技在各項技術研發的成功,她明顯感受到海外市場的廣闊。
在劉朝輝看來,創新一定是來自于自己內心的訴求,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是為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更好占領市場。
“比如在最早的時候沒有手機,是因為創新才創造了手機消費市場。”劉朝輝說,當前航宇科技不斷創新,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更高端的產品所需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是通過技術創新來培育和引領市場。
在創新上,航宇科技近幾年每年的研發費用占當年銷售收入的10%,研發人員占公司員工總數的23.33%,其中高級工程師20 人、工程師22 人。此外,航宇科技聘請博士后1 人、博士3 人、教授1 人為客座研究人員,作為公司技術研發團隊的依托力量,并與西北工業大學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

經過10年“鍛造”,航宇科技不斷進行科技研發、技術改造,獲得高速發展。圖為航宇科技生產車間。(徐豐山 / 攝)
通過與西北工業大學、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等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航宇科技緊緊圍繞國家重大裝備急需解決的瓶頸,攻克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共性的關鍵技術,參與了國家多項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技術成果。
“去年銷售收入4 億元,相當于花了4000 萬元在科研上。”劉朝輝說,目前航宇科技研發的民用航空發動機整體機匣精密成型技術,在全球同行業處于領先水平,在國內外首次解決了航空發動機用機匣整體軋制技術和薄壁異形環件超臨界軋制的技術難題,并獲得4 件國家發明專利。
在2017 年,航宇科技依托“大數據+智能制造”,新建一條民用航空發動機用機匣環件精密制造生產線,并聯合西北工業大學建設航空數字化智慧工廠,在國內率先實現航空產品鍛造過程智能化、數字化全過程控制技術。
據統計,目前航宇科技已申請88件國家發明專利,其中54 件獲得授權。
6 年零2 個月,這是楊光龍在航宇科技工作的時間。為加熱爐排除故障、爐溫均勻性校驗、系統精度檢測……在旁人看似重復又枯燥的工作崗位上,楊光龍每天都像是第一天上班一樣充滿激情。
2013 年5 月19 日,剛剛大學畢業的楊光龍,在老師的推薦下來到了航宇科技,擔任檢測中心儀表技術員一職。6 年來,在航宇科技這個平臺上不斷將學習的專業技術內化,并憑借著優秀的表現和良好的學習能力,被提拔為儀表技術組長。
“剛畢業的時候,只有理論知識,實踐很少,所以剛來公司時就跟著老師傅多實踐多學習。慢慢上手了以后,開始去考記錄儀檢定證、控溫儀表檢定證等證。”在外人看來,目前楊光龍堅持最久的事情,就是“伺候”那些陪伴他6 年多的儀表盤。
楊光龍的工作崗位看似枯燥,但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尤其是在產品進爐后,產品的加熱問題及溫度曲線,這些都是產品發貨時必須要用到的硬指標,來一絲一毫的馬虎。
“再多學點東西,我們公司最近不是外貿這一塊挺多的嘛,我多學點國外的標準和規范,這樣我們才能做出符合他們要求的產品。”楊光龍說。
2010 年9 月1 日,技校畢業的唐鵬在學校的介紹下和同學一起來到了航宇科技,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或許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來就在公司待了9 年。
唐鵬在下料班待了不到一年時間,轉到了機修,一干就是8個多年頭。在唐鵬自己看來,要日復一日地堅持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沉下心來。這也是航宇科技發展的核心理念。
“企業性質決定我們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守住初心腳踏實地地走。”劉朝輝說,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新模式新業態會層出不窮,新出來的東西會更多地引起大家的關注。作為裝備制造業必須沉下心來,在自己從事的細分領域甘于寂寞,持之以恒。
“制造業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影響深刻,我們要借鑒這些力量,才能更好堅守初心。”劉朝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