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馬紅梅
在威寧自治縣鹽倉鎮營洞村的烏江源頭,石缸洞周邊青山如黛,高大的核桃樹和櫻桃樹在微風中搖曳,潺潺的流水聲和著蟲鳴鳥叫,讓這個村莊煥發出勃勃生機。
2006 年,貴州日報記者李勇采寫了《尋訪烏江源》一文,記錄了烏江源所在地威寧自治縣鹽倉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地勢高寒、土地貧瘠、市場信息不靈,還有許多村不通公路,村民過著人背馬馱的生活。13 年過去,威寧自治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鹽倉鎮和烏江源的變化如何?6 月24 日,記者前往威寧進行探訪。
6 月24 日,記者一行驅車從威寧縣城出發前往烏江源。
6 月的威寧,因地處高原,早晨仍有絲絲涼意,車行至地勢高聳的地界,隱約可見林間尚未褪盡的薄霧及水泥路上潮濕的痕跡。順著山腰一路盤旋而下,迎面吹來的微風夾雜著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馨香,令人涼爽又暢快。
大約30 分鐘,記者一行到達烏江源所在地鹽倉鎮營洞村。
村里人家并不多,磚混結構的現代小樓零星地分布著,偶有音樂從路旁的房子里傳出來。
“現在村民的生活富裕了,家家戶戶都買了音箱,在家的年輕人沒事就放放音樂。”55 歲的營洞村黨支部書記蘇吉章告訴記者。
村民的富裕離不開公路的建設。
2012 年以前,營洞村通往縣城的山路是一條不足一米的毛路,最窄的地方村民對向走過,雙方都得側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民的最大感受。
2012 年,營洞村通往縣城的12 公里通村公路修通,6.5 米寬的柏油路穿村而過,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村民的出行問題。
“以前去威寧縣城,路沒修通,只能步行,沒3個小時到不了。” 營洞村四組66 歲的村民趙康義說,現在路修通了,到縣城開車不過30 分鐘,村里的糧食水果拿出去賣不再那么費勁,村民外出務工也方便多了。
一路通,百業興。
為進一步疏通農村發展的“毛細血管”,讓農村人口享受到發展的紅利,2017 年8 月30 日,貴州省正式啟動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這一年,威寧積極響應政策,在全縣農村展開“組組通”建設,營洞村是受益村之一。
從2017 年底到2019 年3 月,營洞村所有通組路修通,處于大山深處的村子從寸步難行變為暢通無阻。
這樣的變化在鹽倉鎮的每個村都發生著。黨的十八大以來,鹽倉鎮把抓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民生實事的頭等大事,以村組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狠抓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8 年,鹽倉鎮完成878 戶村民的“三化三改”工程,實施了10 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基本解決了工程覆蓋村村民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的14 個村公所和12 處配套村級綜合文化廣場均投入使用。
沿著營洞村村民房前的通組路一路前行,遠遠便看到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
“這是烏江的源頭。”蘇吉章領著大家沿著溪流的源頭走,不一會兒就看到盛滿水的三米見方的石缸洞。
石缸洞上方修建了紅柱白墻青瓦的亭子,遮擋了掉落的樹枝和樹葉,洞里的清泉沿著堤壩一路蜿蜒而下,流向千里烏江。
石缸洞周邊青山如黛,高大的核桃樹和櫻桃樹在微風中搖曳,潺潺的流水聲和著蟲鳴鳥叫,讓這個村莊煥發出勃勃生機。

通過10多年的精心管護,烏江源頭周邊的生態治理效果顯著。圖為威寧自治縣最高峰——鹽倉鎮興發村山林2005年(右)和2017年(左)的前后對比。(聶宗榮 / 攝)

“村里現在的好生態,離不開當年退耕還林的好政策。”68 歲的村民肖大英回憶,上世紀80 年代土地下放到戶后,村里周邊的大山悉數被村民開墾出來種莊稼,一到雨季,營洞村經常遭受山洪襲擊,村里的莊稼常常被淤泥覆蓋。
2002 年,中國《退耕還林條例》發布,飽受山洪襲擊之苦的營洞村在威寧自治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下,開始大面積退耕還林還草,石缸洞周邊大山被整山綠化。
蘇吉章回憶,那一年村里共有625畝山地退耕還林。隨著時間的推移,營洞村的退耕還林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自從山頭栽種上樹苗,哪怕下再大的雨,我們也不用擔心遭受山洪襲擊,莊稼的收成穩定多了。”肖大英說。
看到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之后,村民在政府的引導下有意識地保護烏江源,不再往河水里扔垃圾,家家戶戶安裝了沼氣池,不再將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為了進一步保護烏江源,村里近年來還雇傭了專門的保潔員打掃烏江源周邊的衛生。
當然,獲得保護治理的不僅是烏江源,鹽倉鎮境內的三岔河流域同樣受到保護治理。
近年來,鹽倉鎮加大對三岔河流域(鹽倉境)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力度,實施河道清淤、沿岸定期保潔、建立沿岸生活垃圾清運處置系統、嚴禁村民將生活污水和垃圾排入河道等一系列措施,防止河水污染。與此同時,鹽倉鎮還在三岔河流域內實施退耕還林1000 余畝,2018 年自籌資金綠化了三岔河主河段境內300 畝山頭。
如今三岔河流域(鹽倉境)兩岸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水環境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現在的鄧召芬很知足。
鄧召芬今年50 歲,是營洞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此前,因為生病,鄧召芬花光了家里的積蓄不說,還難以從事體力勞動,一家人的重擔壓在了丈夫一人身上。
得知她家的情況后,村里將其列為貧困戶,2013 年還免費發放核桃樹苗和櫻桃樹苗給其栽種。
如今6 年過去,鄧召芬家栽種的核桃樹和櫻桃樹已亭亭如蓋。
“核桃樹和櫻桃樹已初見成效,今年櫻桃賣了1000 多元。核桃長勢也不錯,預計能賣4000 多元。”鄧召芬告訴記者,比起從前在村里毫無收入,現在她很知足,“要不是村里號召村民栽種經果林,我家現在的生活可能還很困難。”
目前,鄧召芬一家經果林的收入和丈夫在外務工收入加起來,除去日常開銷還有盈余,這讓鄧召芬安全感十足:“我再也不用日夜為沒錢而發愁了,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生活。”
2016 年,營洞村共栽種了300畝櫻桃樹和1500 畝核桃樹,產業覆蓋全村549 戶1796 人,其中貧困戶136 戶664 人。此外,營洞村還組織村民發展養殖和種植業,全村107 戶貧困戶實現產業全覆蓋。
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讓村民增加收入,是鹽倉鎮一直以來的發展理念。
為實現這個理念,近年來鹽倉鎮因地制宜加快“短平快”產業發展,積極引導群眾大力發展以蔬菜、畜牧業為主的產業,同時種植花椒6250畝、玉皇李750 畝、櫻桃300 畝、核桃10000 畝,戶均經果林面積達2.1畝,有效促進群眾增收。
與此同時,鹽倉鎮還積極探索村社一體,利用合作社的加入,引導畜牧業良性發展,先后建成規模養牛場、養豬場各2 個,養羊場、養兔場、養雞場、鴕鳥養殖場各1 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鹽倉鎮守住了一江水源,也守住了致富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