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恒
貴州長期以來積極探索非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既有效延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又增強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特推出“跟著非遺游貴州”系列報道,本期請看“非遺+文創”篇,了解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創意結合折射的文化魅力。
“這些手拿包和絲巾都結合了本地傳統的蠟染技藝,再由蠟染技藝師制作出來的!”
“真漂亮,給我拿幾個吧。”
6 月28 日,走進安順市“山里江南”度假區文創園蠟染工藝體驗館,蠟染技藝師莫宗艷正在向游客介紹館內的文創產品。來自上海的游客劉女士看中了蠟染制作的絲巾,臨走還帶走一套安順“地戲娃娃”。
放眼蠟染體驗館,大到衣服裝飾、屏風以及蠟染陶瓷器具,小到抱枕、帆布袋、手提包、抽紙盒、錢包、鑰匙扣,以安順苗族和布依族蠟染為主題的商品琳瑯滿目,備受游客青睞。
“前不久我們制作的一塊銅鼓文桌布,賣了1200 元。”指著墻上掛著的蠟染制品,莫宗艷頗為自豪地說,節假日體驗館迎來送往的游客有幾百人,融入生活的蠟染文創產品更是帶來每天一兩千的收入。
在“山里江南”文創園,蠟染、陶藝、刺繡、木雕、油紙傘、版畫等民間工藝匯聚一堂,融入現代生活理念,通過文創的手法,轉化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和文化體驗項目,讓這里逐漸成為當地新的旅游文化名片。
在油紙傘工藝體驗館二樓,一群安順市民族中學的高中生正在為油紙傘穿線。技術指導老師王剛在一旁指導,向同學們分享穿線要領。王剛所在的油紙傘館,能讓游客親身體驗油紙傘制作流程,其研發的蠟染、扎染油紙傘產品,多達3000 多針的傘骨滿穿線,獲得市場高度認可,是該館的寶貝。
“我們結合了安順蠟染特點,開發出蠟染與扎染圖案的油紙傘,讓油紙傘這一工藝品多了份‘安順元素’和鄉土情懷,更具地域性。”油紙傘工藝體驗館負責人王麗娜介紹,他們制作的蠟染油紙傘在2018 年貴州民博會上被評為精品產品,“不管是‘滿穿’還是‘半穿’,我們的油紙傘都很好賣。在西安絲博會上,美國客人一下子就訂了20 把。”
在油紙傘工藝體驗館對面的陶藝生活館,來自花溪區黨武鄉思雅村的陳燕平正專心致志勾勒陶胚。對他而言,每天在陶藝生活館設計和制作陶制品,成了生活中最大樂趣。
“安順有很多‘非遺’文化,這給了我很多創作的靈感和源泉。”陳燕平是貴州省陶藝大師,去年被“挖”到了“山里江南”文創園。在他的手里,結合了安順屯堡文化、地戲的陶瓷器皿成為游客所愛。
“這個是以儺面文化制作的茶具,還有乾坤壺、蠟染系列花瓶和茶具等。”陳燕平說,融合了蠟染和圖騰的擺件上個月賣了3200 元,現在他們正在嘗試制作蠟染陶瓷手提包,“我們先做出一塊塊陶瓷片,再把陶瓷片縫合起來”。
不僅如此,“山里江南”的打造者安順投資有限公司還以文創產品為載體,不斷豐富景區業態。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與廣州、上海等地的知名設計師跨界合作,以安順屯堡文化、布依文化、苗族文化為基底,自主研發和創作本土獨具特色的“屯樸”系列文化衍生品。目前,“屯樸”系列箱包有6 個系列60 多款產品,香薰、香包、絲巾等產品已推向市場,受到消費者一致好評。
“搶搭IP 快車,讓‘非遺’產業化。”安順旅游投資有限公司運營部工作人員張丹介紹,下一步文創產業園將拓寬文創產品開發渠道,研發“屯樸生活”“屯樸味道”等“屯樸”系列子品牌的文創產品,以形成專屬景區的“屯樸”文創產品品牌體系。
“文創產業園對安順當地民族民間手工藝進行傳承與保護,打造屬于本土的文化產業IP。結合本土的‘非遺’資源,通過創意設計轉化為產品,激勵和引導大眾文化消費需求。”安順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文化產業部經理陳露介紹,園區還將打造文創集市等,將民族元素與現代生活融合創新,不斷提升文化產業創意產品的價值。

蠟染油紙傘 。

文創產品“屯堡小嬢嬢”。
“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打造景區內涵”的設計理念,“非遺”IP 的開發讓“山里江南”文化創意園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注定在品質上博得頭彩。自2017 年以來,“山里江南”已接待游客187 萬人次,實現收入約14335 萬元。
【人物故事】
鮑文紅:用創意點亮傳統技藝

鮑文紅正在雕刻儺面具。
在“山里江南”文創園木作工藝體驗館,鮑文紅正忙著趕制一批儺面具。一把刻刀,一把斧子,以木為紙,以鑿為筆,在一塊一尺寬的普通木頭上,正刀、反刀、圓刀、平刀……一敲一打間,24 年的雕刻功底濃縮在工作臺上的儺面具中。
今年43 歲的鮑文紅家住安順市劉官鄉周官村,安順屯堡地戲面具大都出自這個儺雕之鄉。
“制作這樣一個面具,從初坯到成品,最快需要5 天。”放下手中的刻刀,鮑文紅說,雕刻儺面復雜,每個不同人物、不同臉譜有不同的雕法,雕鼻子、眼睛、嘴巴等不同位置都有各自對應的刀型,“也正因如此,很多年輕人靜不下心來做木雕。”
如何將木雕文化、木雕技藝傳承并發展下去?鮑文紅坦言自己也在摸索過程中。在他看來,要想將木雕產品市場化,需要結合生活,賦予這些產品文化創意,讓木雕產品與木雕藝術一道得到大眾的認可。
“如果說傳統元素是基礎,那么文化創意就是這門技藝發展的動力。”在木作工藝體驗館里能看到鮑文紅和徒弟們設計的精美的文創作品。筆筒、花瓶、U 盤、儺面紐扣、木雕手提袋、電腦增高架……當“儺面具”遇上文創,效果同樣驚艷。
“這個鎮紙用了滿雕手法,雕刻了三國演義的劉備和‘五虎上將’。”指著一對紅檀木鎮紙,鮑文紅介紹道,“光這個鎮紙,近幾個月就賣了十幾副了,每副688 元。”
“把地戲面具的文化符號用到現代旅游商品上去,比如手提包、辦公用品,游客來到這里就能感受到安順濃厚的地域文化,體驗安順地戲文化的魅力。”現在,鮑文紅除了堅持傳統木雕工藝,還跟緊市場腳步,大膽植入創意元素,開發一系列木雕工藝品。“以后計劃走中高端路線,開發一些木雕工藝精品。”鮑文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