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姚浩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王小婷
綏陽縣寬闊鎮柏楊村的“我有十畝地”試點項目,通過盤活土地資源、集聚能人資源、引入社會資源,著力破解土地、資本、項目等瓶頸制約,探索產業革命新路徑,有效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位于綏陽縣北部山區的寬闊鎮柏楊村,屬省級一類貧困村,長期基礎薄弱、產業發展滯后,貧困程度較深。2018年10月,柏楊村在東風組啟動“我有十畝地”試點項目,通過盤活土地資源、集聚能人資源、引入社會資源,著力破解土地、資本、項目等瓶頸制約,探索產業革命新路徑,有效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連日以來,柏楊村“我有十畝地”蔬菜種植基地一片繁忙,100多畝水果蘿卜喜獲豐收,50多位村民初嘗改革的甜頭。
2018年,一次偶然的聚會,柏楊村駐村第一書記周廷歡認識了在外打拼多年的劉大海、劉剛兄弟,交談中,周廷歡邀請兄弟倆回鄉幫助改變家鄉貧困面貌,二人爽快答應。
劉大海、劉剛兄弟聯系了在貴陽開辦機械銷售企業的鄰村人彭安模,三人發動在外經商的綏陽籍企業家、能人等作為“投資人”,以每人認購十畝地的方式,先后籌集200多萬元資金入股“我有十畝地”項目。
據了解,“我有十畝地”項目,旨在動員100個綏陽籍“投資人”參與,每位參與者出資1萬元,將智力資源、人際資源、市場信息與10畝地生產經營成功嫁接,讓100個“我有十畝地”項目擴展為1000畝農村產業基地,打造綠色生態菜園、果園及養殖園等產業基地。當地農民則以土地、資金入股的方式長期參與“我有十畝地”項目,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項目運行利潤實行“442”分紅,即公司占40%、出資人占40%、農民占20%。

柏楊村駐村第一書記周廷歡展示“我有十畝地”項目豐收成果。(姚浩 / 攝)
經過近1個月的策劃醞釀,2018年10月4日,“我有十畝地”項目在柏楊村、巖坪村正式啟動,100多位村民當場按下紅手印。
“起初很多村民不敢參與這個項目,擔心掙不到錢。”劉大海回憶,“我有十畝地”項目啟動前期,群眾發動工作舉步維艱。

喜獲豐收的柏楊村村民在清洗蘿卜。(姚浩 / 攝)
“以前種一畝包谷收入不到1000元,現在如果種南瓜,按保底價算,每畝產值也有3000元左右,是種包谷的三倍……”轉變群眾觀念,關鍵是算賬。于是,村里組織了1 5 0 余場群眾會,常常開到深夜,周廷歡與村支“兩委” 干 部、出資人共同為群眾細算收入賬,全力爭取群眾支持。如今, 以 柏 楊村、巖坪村為試點,已有200多戶農戶簽約此項目。
“去年1 0月份到現在,我已有5000多元務工收入,這個項目讓我們在家門口就有錢掙,的確很有盼頭。”村民劉永海告訴記者,他每年還有1000多元土地保底收益,產業見效后,還能得到20%的利潤分紅。
劉永海兒女常年在外,妻子身患殘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難。2018年,他將家中所有土地入股“我有十畝地”項目,最近還在村里的蘿卜種植基地務工,每天有100元收入。
不僅是劉永海,如今“我有十畝地”項目在柏楊村發展的1000多畝經果林、蘿卜、南瓜等種植基地,直接帶動群眾100多戶,其中貧困戶30戶,通過建立務工、保底收益、分紅三種利益聯結機制,預計年戶均增收可達10000元以上。“以后每家至少有1個勞動力可在項目基地務工,而且務工收入和分紅利潤都很可觀。”周廷歡說。
綏陽職中星期天下午送蘿卜350斤,綏陽實驗中學明天早上7∶00—8∶00送蘿卜500斤……綏陽富萬家超市的通知公示欄上,醒目地顯示著蘿卜運送任務。
2018年,綏陽縣啟動惠民生鮮超市建設工作,廣泛吸引企業參與搭建農超對接平臺,全力打造綠色、開放、健康的惠民生鮮體系,富萬家超市作為綏陽首家惠民生鮮超市被納入建設任務。
“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建設惠民生鮮超市必須要有蔬菜基地,恰好‘我有十畝地’項目提供了這一條件。”富萬家超市負責人李再勇告訴記者,通過“我有十畝地”項目,既有效破解超市“零售終端生鮮經營成本高”難題,也滿足了本土農產品產銷對接需求。
“這些蔬菜大多在富萬家連鎖企業銷售,此外,還與合力超市、永輝超市及省內一些大型批發市場建立了供貨聯系,農產品銷路很通暢。”劉大海說,“我有十畝地”項目基地中的蔬菜,均用農家肥和高濃度肥料種植,充分保留了大山里的“綠色品質”,這樣的生態農產品常常供不應求。
“今后還將著力做好‘我有十畝地’特色農產品包裝,通過建立農產品追溯系統等措施加快品牌打造,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劉大海表示,對內,銷售渠道覆蓋20多家富萬家連鎖超市,并已同綏陽縣中等職業學校、思源學校、實驗中學及部分黨政機關建立供貨聯系;對外,將對接國內大型連鎖超市和蔬菜批發市場,重點銷往江浙等沿海地區,實現優質農產品“借船出海”。
“我有十畝地”項目,激活了一池春水,讓沉睡多年的荒山釋放蓬勃動能。閑置土地重現生機,深山農民靠地生財,城鄉融合邁步向前,田野山間,一幅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圖正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