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穎君 文學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文葉飛
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災害,沿河自治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盡顯本色,始終堅守在災情第一線,與群眾齊心協力、共度難關,把一面面黨旗插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用堅強黨性筑起“中流砥柱”。
大雨如注,暴雨肆虐。6月22日6時30分許,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普降大到暴雨,共出現大暴雨24站、暴雨19站,縣城區降雨量達到165.7毫米,部分鄉鎮降雨量達到176.8毫米。天幕像被撕開了無數道口子,雨水肆意傾瀉,山城瞬間變成“水城”,鄉鎮瞬間變成“水鄉”,接踵而來的是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全縣農作物和基礎設施受災嚴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嚴重威脅。
哪里有危難,哪里就有鮮紅的黨旗飄揚;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黨員干部的身影。在防汛抗洪、搶險救災一線,在猝然而至的自然災害面前,沿河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勇毅擔當、沖在一線,在風雨中擎起鮮艷黨旗。
災情發生后,沿河自治縣委、縣政府科學應對,立即啟動三級應急預案措施,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廷浬,縣委副書記、縣長何支剛為雙組長的搶險救災工作領導小組,設立搶險救援組、信息報送組、災后重建組、中考保障組等7個工作組開展搶險救援工作。縣四大班子在家領導紛紛到受災一線靠前指揮,消防官兵、公安干警、人武部官兵以及各級黨員干部群眾等3000余人投入搶險救援工作。
縣委書記任廷浬第一時間趕赴受災一線指導救援搶險,在到達受災嚴重的官舟鎮燈塔村、黃龍村時,村莊已經漫浸在汪洋之中,他走到群眾中間,安撫情緒、關心詢問生活情況,為受災群眾及時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與關懷。
正在貴陽參加會議的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聞訊后,第一時間奔赴沿河指導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當晚,陳昌旭來到縣城八一農貿市場、縣人民醫院、經開區等受災點,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和一線救災人員。并迅疾組織召開抗洪救災工作調度會,傳達貫徹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和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揮抗洪救災工作。省水利廳、省氣象局、省應急廳等部門也紛紛率隊前來加入救災工作。
省、市、縣各級領導率先垂范、靠前指揮,深入搶險救災第一線,各鄉鎮(街道)、村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聞令而動、堅守一線、沖在前頭,與群眾同舟共濟、抗險救災。
黑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鄒紅艷接到該鎮麻竹溪村有6人被困山里的急報,隨即奔赴現場,脫下皮鞋、穿上拖鞋、卷起褲腿、披上雨衣,和幾名鎮村干部手挽手向受災方向前進,成功救出4個小孩及2個大人。十分鐘后,就在他們剛經過的一個路段,山體驟然滑坡,周邊路面及一座房屋瞬間被吞沒。
鄒紅艷沖在一線救人的畫面被拍下傳到網上后,獲得無數網友、群眾點贊:卷著褲腿是漢子,山洪面前無畏懼,與群眾共患難,她是我們的榜樣!
洪水中,全縣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始終奔跑在最危險的地方、始終站到隊伍的最前頭,他們用堅強的毅力、決不放棄的信心確保群眾安全,成為搶險救災一線中最溫暖民心的群像。
防汛一線,最閃亮的不是劃過天際的閃電,而是一枚枚跳躍的黨徽。
“別怕,有我們在!”“風里雨里,我們幫你。”危急關頭,一聲聲有力的話語,是沿河各級基層黨組織的鏗鏘承諾。在搶險救災中,全縣黨員干部成立了多支防汛先鋒隊、搶險突擊隊、志愿服務隊,揮舞黨旗,沖上一線。

沿河自治縣公安武警官兵在洪水中營救蓓蕾幼兒園師生。(蔡勇河 / 攝)
防汛責任落實、監測預報預警、避險撤離轉移、防洪工程調度、山洪災害防御、城市防洪排澇、險情巡查搶護……全縣各級黨組織科學統籌,廣大黨員頑強奮戰,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努力將災害損失減到最少。
在嘩啦啦的下雨聲和山上石頭沙沙的滾動聲中,板場鎮任桂村駐村第一書記任江帶著駐村工作組、村干部一行來到距離地質災害點最近的楊花英老人家,反復勸說后幫助獨自居住的老人脫離險境。當天,任江一行共成功勸離居住在地質災害點附近的7戶26人撤離,并進行安全安置。
緊接著,他們又冒著危險繼續穿梭在各村組,挨家挨戶排查村民受災情況,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喂,是村委會嗎?公路邊有一棵大樹斷裂,壓倒高壓線,情況十分危急,請你們快來。”接到消息后,新巖村駐村干部鄒楊、朱慶,村主任肖安六以及2名在家黨員和部分群眾迅速組成“搶險先鋒隊”,帶上電鋸、鋤頭、鐵鍬等工具,前往事發地點,不到半小時便解除了險情,道路很快被疏通。
災情面前沒有“松懈”二字。為了最大程度避免出現因暴雨造成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危樓垮塌等災害,新巖村黨員干部實行24小時值守制,隨時關注災情險情,及時上報。
“生死關頭,黨員就是我們的主心骨,只要看到黨組織,我們就看到了希望。”這是受災群眾的肺腑之言。
災情面前,黨旗鮮艷。咆哮洪水中,一個個黨支部就是沖不垮的堡壘;肆虐暴雨中,一名名共產黨員就是一面面旗幟。他們用無言的堅守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風雨中筑起了一道摧不垮的“紅色長堤”。
在經歷了一天一夜的狂風暴雨摧殘后,沿河已是滿目瘡痍。
“黨在,希望就在。”“黨員在,力量就在。”沿河迅速建立部門聯動、全民動員的工作機制,全力展開災后恢復工作。各部門成立防汛先鋒隊、搶險突擊隊、志愿服務隊,奔走一線,全方位搜救失蹤人員,搶救財物,盡力把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一位位駐村第一書記與駐村干部堅守崗位,24小時蹲守,嚴密監控災情,與基層黨員群眾組成夜間巡邏隊和救援隊,迅速投入到救災復產工作中。
“我們多一份努力,人民群眾就少一分損失。”這是和平街道黨員干部的共同心聲。
和平街道位于沿河城區,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原來干凈整潔的街道堆滿淤泥、垃圾等混合物;一輛輛車從沙石中浮現出來,橫七豎八躺在溝渠里。
為了竭盡全力讓損失降到最低,和平街道成立了“6·22”抗洪搶險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定崗定點、分片負責工作機制,分8個工作領導小組開展“搶”“撤”“防”“撫”工作,帶領3個社區和網格的干部職工、工作人員、駐村幫扶干部,24小時不間斷輪班作業,全面開展淤泥清理、災后環境衛生整治、入戶排查安全隱患、上門統計受損情況、慰問服務受災群眾、災后消毒防控等工作。
思渠鎮黨員干部和群眾在災后積極投入搶修S411塘堡至思渠垮塌路段、蛟龍村村級公路;官舟、黑水等鄉鎮(街道)積極組織黨員干部查看災情、組織群眾投入生產自救和災后重建;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主動幫助清理縣城至工業園區路段障礙物……街道干凈了、步道整潔了、水管修好了、道路暢通了,黨員干部群眾揮灑著汗水、埋頭苦干,只為早日恢復正常生活,重建家園。
壯歌一曲動地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災害,沿河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盡顯本色,始終堅守在災情第一線,與群眾齊心協力、共度難關,把一面面黨旗插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用堅強黨性筑起“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