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東
曾幾何時,人們慣于放下手里的農活,圍坐一隅,只為一曲字正腔圓,飽含正能量的“大鼓書”而來——臺上,演員們聲情并茂,說唱有序;臺下掌聲不斷,贊聲連連。這種“純粹”的表演形式匠心獨具,讓歷史與現代言和,藝術與百姓握手,時間在饒有韻律的古今說唱中緩緩流淌。
回首流金歲月,田野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轉而她也在為這種漸行漸遠的說唱藝術扼腕擔憂:“由于難學,現在東北大鼓書面臨著后繼無人、隨時斷層的危險。”為了力挽狂瀾,她在10多年前放棄經商,重拾老本行。她說,那是兒時的夢想,現在經濟條件允許了,要為大鼓書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0多年間,田野為大鼓書鼓與呼,先后通過義演、大鼓書進校園、演唱會等形式將大鼓書文化傳播至全國各地,同時她還擔當起創新發展的重任,迄今創作新詞新曲共計10余首,著名唱段《黃大年頌》《學習鄭德榮》《鼓韻滄桑》等榮獲多項大獎,在坊間廣為傳唱。
“2016年我們把東北大鼓帶到了中國最高鼓曲盛會——河南馬街書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東北大鼓走進更多校園,讓孩子們了解這門藝術,期待與政府聯手,一同傳承。”田野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振東北大鼓雄風,讓這種扎根于民間黑土地的地頭、炕頭、口頭的民俗藝術重新閃耀在中國曲藝舞臺。
在田野家中,一面以鸚鵡賞梅彩繪為主,配以“東北大鼓”字樣的背景墻格外醒目。不遠處的長方桌上,一鼓一板錯落擺放,這一切,都似乎訴說著她與東北大鼓的不解情緣。那種摯愛,源于坊間,而止于內心。
田野說,東北大鼓歷史悠久,鼓韻豐厚,獨有的評書+唱的形式對演繹者要求甚高,由于人物與故事情節都需完整刻畫,因此是完全以“功夫論英雄”的曲種之一。“一板一鼓要默契,手眼身法步要到位,同時還要和三弦配合;開頭兩大口,排字要講究;表演的既可以是千軍萬馬,也可以是悲壯凄涼,各種場景全部都得看功底兒。”
田野12歲時對東北大鼓已是情有獨鐘,彼時,仁義禮智信的宣教風格讓這種曲藝形式在坊間極為盛行。16歲時她便可以為學三弦的叔叔做配唱。隨后她師從當時東北大鼓名家王惠蘭先生,開始了對東北大鼓演繹及文化的深度挖掘。
“東北大鼓也叫‘大鼓書,所有的曲牌都要為故事情節服務,學起來非常難。”田野說,東北大鼓講究言傳身教,口口相傳,很多精髓都是要由師父傳授,徒弟心領神會才行。歷時一年半的勤學苦練,她不滿17歲便可登臺演出。
相較于其他曲藝形式,大鼓書場景設置較為簡單:一鼓一板一三弦,配以演員表演即可。在生產隊時期,時常是十里八鄉聚集一起,在舞臺三面形成“人海”,大人們聽得津津有味,小孩們則習得知書禮教,各得其樂,也各得其所。
三國演義之《古城會》《單刀赴會》《華容道》《草船借箭》,紅樓夢之《黛玉焚稿》《黛玉悲秋》《寶玉探病》,一些段子流傳至今,百姓傳唱、經久不衰。
田野說,大鼓書有長篇和段子之分,斷字扣題都十分講究。長篇往往要唱上1-2年,段子則需幾分鐘到數小時。而段子當中頗有文采的要數子弟段子,系清朝八旗子弟所作,也是最經典、傳唱最廣的大鼓書。
相傳,大鼓書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盛行于遼寧省沈陽市,故又稱奉派大鼓,發展至近代,形成了略顯差別的東城派、南城派、西城派、江北派等派別,以及飽含長春本地民俗地域特點的奉調大鼓,而田野便是奉調大鼓的第四代傳承人,據她介紹,奉調大鼓起源于200多年前,第一代傳承人杜成章將沈陽奉派大鼓和梅花調帶到吉林,結合當時盛行的影調及吉林文化而形成,自此在茶館及民間中盛行,代代相傳。
田野對大鼓書的癡迷,眾人皆視,精湛的鼓板表演及唱腔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民間掀起一股“大鼓書”熱潮,但僅僅3年的藝術生涯卻隨著農村“包產到戶”的實行戛然而止。
“因缺少場地,大鼓書表演幾乎跌落谷底;很多藝人紛紛轉行,另謀生路……”即便是今天提及這段過往,田野仍心有余悸,備感惋惜,而這些被迫轉行者的隊伍中,也包括她自己。

從商十幾載,幾乎與大鼓書絕緣。沉浮數十年,卻始終心中有夢。
2006年,田野找到師父王慧蘭,共圓大鼓書復興之夢。20多個唱段,竟未費吹灰之力在田野的腦海中漸漸復蘇。隨后,在師徒數次下鄉演出中,田野對大鼓書的傳承也形成了新的認知。
公益演出,大鼓書進校園,出唱片,研討會,拍快手抖音……一系列的舉措為大鼓書的復興之路點亮盞盞明燈。2016年,一場別開生面的大鼓書演唱會更是首度在吉林亮相,賓朋滿座,共同見證大鼓書的傳承與發展。
而令田野更加欣慰的是,2017年開始,便陸續有4名大鼓書愛好者前來拜師學藝,這其中,不乏造詣深厚者,這讓田野不禁為大鼓書的后繼有人松了一口氣。田野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她亦會將多年形成的精髓毫無保留傳授給弟子。
“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路走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大鼓書的正向內涵及宣教意義讓許多人為之傾情,而這也是田野多年來一直堅守的根本所在。
近年來,田野深感大鼓書唱段匱乏,2013年前后,她便投身到大鼓書的創作中。隨后,《黃大年頌》《鼓韻滄桑》《學習鄭德榮》等10余唱段陸續登場,題材涉及食品安全、弘揚社會正氣之風等,形成了大鼓書創新發展的涓涓細流。
田野說,大鼓書發展至今,若想不枯竭,創作上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同時還要根據舞臺需求進行調整。而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對主題進行全方位把控,并結合大鼓書特點來完成。
田野回憶說,在寫《黃大年頌》時,由于被其事跡所感動,加之創作上的夜以繼日,眼睛疲勞到封喉的程度;而一曲《鼓韻滄桑》歷時兩個半月創作,幾乎道出了大鼓書的前世今生……
田野說,大鼓書曾經教育了幾代人,是正能量與東北文化的化身,相較于其他消費型藝術,更值得被珍惜。她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其中,讓這顆逐漸晦暗的珍珠重現昔日璀璨之光。
田野:吉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第四代奉調東北大鼓代表性傳承人,曾參加全國多場曲藝演出。先后創作了《黃大年頌》《鼓韻滄桑》《學習鄭德榮》《英臺求讀》《反邪教》等唱段,并改編了《調寇》《圓角寺降香》《臨童山救駕》《大綱鑒》和長篇大書《回龍傳》《三國演義》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