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璇
他曾是西北野戰軍的突擊隊員,在解放戰爭中,他冒著槍林彈雨沖鋒在前,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和平年代,他脫下戎裝,將榮譽悄然封存,扎根山區為民造福,為貧窮山區奉獻一生。
在他88歲時,左腿截肢,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更為了讓子女安心為黨和人民工作,他裝上假肢,頑強地站了起來。如今,95歲的他,仍然堅持學習,他說:“人離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絕不能離休。”
所有這些,只因他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就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張富清。
張弓于疆場
如果不是2018年11月3日進行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時,張富清拿出了泛黃的“報功書”,還有鐫刻著“人民功臣”四個大字的獎章,幾乎沒人知道,這位95歲的老人,是一位特等功臣。他的子女只知道父親當過兵,親朋鄰里只知道老人是縣銀行離休的副行長。
1924年,張富清出生于陜西漢中洋縣,1948年3月參加西北野戰軍,在二縱隊359旅718團2營6連當戰士,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戰斗異常殘酷的永豐戰役中,作為突擊小組成員,張富清和兩個戰友一起,在深夜里開始行動。拂曉時分,他第一個帶頭跳下4米多高的城墻,和敵人展開激戰……
這場戰斗一直打到天亮,他炸毀了敵軍兩座碉堡,繳獲兩挺機槍。戰斗結束,他死里逃生,突擊組的另外兩名戰友卻再也沒回來。因在戰斗中表現英勇,張富清獲得軍“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在之后的戰斗中,只要有突擊任務,張富清就報名參加。
突擊隊就是敢死隊。作為共產黨員、革命軍人,越是艱險,他越要勇往直前,舍生忘死。
永豐戰役后,張富清一直跟隨部隊南征北戰,先后榮獲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和師戰斗英雄稱號。
富足于精神
1955年,張富清已是359旅的正連職軍官,他所在部隊面臨調整,要去地方支援經濟建設。多次立功、身體有傷的張富清,原本可以選擇回到老家陜西。當他聽說湖北西部恩施條件艱苦,急需干部時,他立即向組織提出,要到最艱苦、最困難的地區為黨工作,為人民做事情。聽說來鳳縣又是恩施最偏遠、最困難的地方,張富清沒有絲毫猶豫,他一口答應:“那我就去來鳳。”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從武漢動身,一路向西,再向西。恩施地處湖北西部邊陲,來鳳更是邊陲的邊陲,懷著對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憧憬,張富清來了。這里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山連著山,村民需要的物資送不上去,山貨運不下來,不僅吃飯成問題,連日常出行都充滿危險。
要致富,先修路。他四處奔走、申請報批、借錢籌款、規劃勘測。白天拿著鋤頭一起修路,晚上就住在社員家的柴房里,鋪點干草席地而睡。一條長約5公里的路,有至少3公里在懸崖上,只能炸開打通。誰都沒有修路的經驗,炸藥用不好還可能出人命。年過半百的張富清,拿出了當年突擊隊員的勁頭,又是第一個沖在前面。肩挑手鑿,硬是在那絕壁上修出一條路。路通了,鄉親們需要的物資運到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20世紀60年代,張富清任三胡區副區長,妻子孫玉蘭在供銷社上班。當時,糧管所、供銷社與食品站都是最讓人羨慕的工作單位。然而,時逢“三年自然災害”,國家開展精簡退職工作,分管這項工作的張富清首先動員的竟然是自己的妻子。孫玉蘭理解丈夫,便主動辭去工作。下崗后,她當保姆、喂豬、撿柴火、做衣服……這個副區長的妻子只能靠打零工來貼補一家六口人的生活。
之后,張富清還先后在當地糧食局、銀行等單位工作,無論在哪個崗位,張富清心里始終裝著黨和人民,卻唯獨沒有自己。戰爭年代,勇敢沖鋒;和平時期,甘于奉獻,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樹起了共產黨人的精神標桿。在張富清身上,奉獻就是底色,奉獻就是追求,奉獻就是夢想。
60多年來,張富清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堅守奉獻、不懈奮斗,無論順境逆境,從不提自己的戰斗功績。證書和軍功章被他藏在一個隨身幾十年的皮箱里,連兒女也不知情。
清廉于物質
20世紀80年代初,張富清一家搬到現在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過去,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兩口的家還是老樣子。
5層樓里唯一還用舊木窗的就是他家。很難想象,一位離休干部的家是這樣的,用了30多年的竹椅、木桌,陪了他60多年早已掉瓷的搪瓷缸……他把生活需求壓縮到極限。家中整潔如軍營,衣物用打背包的方法整齊捆著,好像隨時準備出發。
在建行來鳳縣支行,許多人只知道張富清是位離休副行長,都沒聽說過他的英雄事跡。但33歲的年輕行長李甘霖卻對張富清欽佩有加。
去年11月,李甘霖得知老人要做白內障手術,需要植入人工晶體。他囑咐張老:“您是離休干部,醫藥費全部報銷,可以選好一點的眼球晶體,保證效果。”然而,老人做完手術回來報銷時,李甘霖發現他只選了3000多元那種最便宜的晶體。后來他得知,考慮到眼球晶體質量和身體適應情況,醫生原本給張富清推薦的是7000多元至2萬元的眼球晶體。
“當時和我住一個病房的一個農民也做白內障手術,他選了3000多元的晶體,我就跟醫生說跟他選一樣的吧。”說起這事,老人很坦然。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名90多歲的老黨員,如今不能再為黨、為國家作什么貢獻,就更不能向黨和國家提“過分”的要求。
這既是一種淡泊名利的人生選擇,更是一種崇高信仰的價值追求。他的親人、同事、朋友,從最初的驚訝到后來的感動,一面是背負的赫赫戰功,一面是最平凡的生活,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其實已經說明了很多東西。說到底,還是信念、信仰的力量,是為人民服務的黨員本色,一種率性、一份至誠。
多為黨作貢獻,少給組織添麻煩,經歷過生死考驗、戰火洗禮的張富清堅守初心、理想信念從未改變。2012年,張富清的左膝患原發性膿腫危及生命安全,醫生為他做了左腿高位截肢手術,表明老人的余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手術康復后,他沒有放棄,堅持天天鍛煉,依靠輔助工具練習走路,最終重新站了起來。在張富清看來,自己年紀大了,不能為家人、為黨做事情,但要確保生活能自理,不給家里和組織添麻煩。
“當年和我并肩戰斗的那些戰友,許多都犧牲了,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向組織提任何要求。比起他們,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經很好了。我有什么資格把戰功拿出來顯擺呢?又有什么資格向組織提要求?”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張富清老人深藏功名63載的緣由,道出了一名老兵最樸素的內心獨白,也道出了一名共產黨員最純粹的理想信念。不論是在戰場,還是在地方,張富清始終保持著一個英雄的本色,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不存一點個人私欲,這樣的本色淳樸而潔白、偉大又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