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開著豪車、辦著企業,卻領著低保,這樣的事以往只能靠群眾舉報或監督檢查才能發現;有的企業數百次投標一次不中,有的企業中標率接近百分之百,這樣的疑似圍標、賣標行為,過去很難預先防范。在沈陽,市紀委監委在正風肅紀監督工作中,開始運用大數據分析比對,有效防范了此類問題的再度發生。僅僅8個月,通過正風肅紀監督平臺等發現涉嫌違紀問題線索已達3288件,立案1475件,移送司法機關及采取留置措施24人,挽回經濟損失4.05億元。
2018年2月,沈陽市紀委監委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合作,研發建立了正風肅紀監督平臺,打破政務、社會大數據壁壘,實現數據采集全覆蓋,把分散于各個委辦局、區縣的數據集中起來,統一利用。
正風肅紀監督平臺包括一庫四系統。“一庫”即正風肅紀監督大數據庫,采集2016年以來,市大數據局等市縣兩級共836家政府職能部門的基礎數據、業務數據和政府投資項目數據,總量2.92億條。“四系統”即正風肅紀監督公示系統、數據采集系統、問題管理系統、綜合分析系統,其中公示系統面向公眾,涵蓋了13個區縣(市)、97家市直單位、4所市屬高校可公示的所有資金、項目數據。
沈陽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這個平臺的大數據比對分析、碎片化信息整合后,很多隱形貪腐就露出了馬腳,“像建設領域的圍標、賣標行為,原來缺少相關分析,一般會局限于一個案子。現在有了這個平臺,所有公司的招投標行為一目了然”。2016年至2018年間,發現4757名死亡人員領取低保、五保、高齡補貼等17項補貼救助疑似問題,涉及資金644萬元;1546名企業法人領取低保,涉及款項1614萬元。這僅僅是在城鄉補貼救助一個領域,在工程招投標、項目建設領域應用大數據進行分析比對,效果更突出。
不僅紀委監委辦案人員可以在正風肅紀監督平臺發現線索,普通市民也可以在公示系統中發現問題,一鍵舉報。有群眾在平臺中發現,遼中區牛心坨鎮居民劉某某于2015年2月去世,但在2016年至2018年間一直在領取農村低保和臨時救助性補貼;朱家房鎮高墻子村村干部尹某某一直領取低保補貼,一年幾萬元。通過調查核實,及時糾正了這些問題。通過平臺,一大批不符合條件的城鄉低保戶主動退出。
“目前,正風肅紀監督平臺已成為科技反腐、數據反腐的利器。”沈陽市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孫建軍表示,反腐既要治標又要治本,進行大數據的科學比對分析,既是治標之策,也是走向治本的重要一步。
下一步,沈陽市紀委監委將推動規范數據采集地方立法,與中科院計算所聯合建立實驗室,研發監督工作標準規范、核心軟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