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吳

在小科幻迷的心中,《流浪地球》絕對是一部好電影。電影中不僅有感人的情節、宏大的場面,還出現了大量令人著迷的高科技設施。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能找到那些高科技設施的影子。
在電影中,“領航員”空間站承擔了全球通信、信息存儲、開辟道路等艱巨任務,是地球上全人類的中樞平臺和未來的希望。
在現實生活中,由航天科技主導研發制造的中國“天宮”空間站,建成后將成為我國長期在軌穩定運行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從尺寸上看,它雖然沒“領航員”那么大,卻也“五臟俱全”,具備長期自主飛行的能力,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開展科學實驗。
在電影中,沒了太陽光照,地球上的氣溫急劇下降,人類不得不轉入地下5000米處的地下城生活。
在現實中,由中國建筑承建的武漢光谷中心城正在建設三層地下空間,該空間總建筑面積51.6萬平方米,相當于72個足球場那么大。建成后,它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單個地下空間項目。地下城的最下層是地鐵軌道,中間層是公共通廊,最上層是公共綠地和廣場。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伴著這條令無數觀眾印象深刻的警示語,電影中的重型運載車成了出鏡率超高的道具。
現實中,國家能源集團礦場使用的國產SF33900型 220t電動輪自卸卡車,車身長13.645米,空車重量166噸,額定載重近300噸。它的巨型電鏟有著驚人的工作效率,每分鐘可挖起近百噸重的土石方。它看起來就像高大、威猛的恐龍,能抵抗各種高溫、嚴寒的環境。
電影中,“火種計劃”啟動后,許多種子被儲存在“領航員”空間站,等待著在外星土地上生根、發芽。
而在不需要去“流浪”的地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清單里已經有了1400多座種子庫,包括英國的“威克赫斯特千年種子銀行”、中國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等。經過特殊手段保存的種子,壽命可延長至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未來一旦有某植物物種遭到滅絕,我們就能夠通過保存在資源庫中的種子進行繁衍、培植,使其獲得重生。
林冬冬摘自《智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