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舞
“上海樂隊學院誕生的最大意義,是它在銜接音樂學院和職業樂團時,為中國乃至世界職業樂手的培養探索出了一整套標準化理論體系。”上海樂隊學院院長、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說。
近年來,中國古典樂發展越來越迅速,同時也面臨著這樣的尷尬:樂團職業演奏人員隊伍急需擴大,但音樂學院剛畢業的學生都非常稚嫩,舞臺經驗不足、缺乏職業化認知……在面臨從學校到職業樂團的轉化、國際化職業人才培養的問題下,2011年上海樂隊學院的初步設想開始形成。上海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上海音樂學院,代表著樂團、國際與學校的三方一拍即合。2012年,上海樂隊學院迅速開啟了對國內外現有樂隊演奏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2013年開始全球招生。2014年9月,首屆學生正式入學。今年是上海樂隊學院誕生五周年。




2017年入學的陳宥安,至今仍記得上海交響樂團大管首席成敏給他們上的第一堂專業課,“我想著一定要給老師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做好了心理準備,深深吸氣。”她選擇了吹奏莫扎特的《降B大調大管協奏曲》,結果吹完第一個樂句,成老師就叫了暫停。“她和我說要輕拿輕放。”第一個樂句就有很多細節要處理,這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學生與職業演奏員之間那道看似細微、實則巨大的鴻溝。現在,她已是貴陽交響樂團的大管副首席。
“我們最主要的是缺少一個標準的體系。比如在細節上,四分音符應該拉得多長,在每首樂曲中是不一樣的。還有制譜的體系、排練的周期以及版權意識,”上海樂隊學院執行長何大耿說,“這些都是中國古典樂發展時需要探討的,我們正在探索一個成型的規范和標準。”他還提到,上海樂隊學院的設立經過了對美國和歐洲兩大古典樂教育體系的調研,相比這兩者的半職業性和其各自的樂團培訓學徒制,上海樂隊學院的平臺是為包括上海交響樂團在內的所有中國的樂團做貢獻的。“上海樂隊學院這兩年培養了一些國外的演奏員,他們讀完了以后,并不是回到美國或者意大利,而是去了中國的職業樂團。我們也很高興能夠看到國外的學生對樂隊學院有一個認同感。”


余隆也頗為欣慰:“上海樂隊學院誕生的意義,遠超過它五年來共培養了多少名學生。它的影響是巨大的且源源不斷的——未來樂隊青年演奏人才怎樣培養?它幫助中國交響樂事業確立了一套標準體系,這套體系甚至在影響著歐美。這也是上海交響樂團這些年來國際化、職業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這個項目的獨特性在于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學校,而是有基于實踐的教學特色的方針,”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說,“上海樂隊學院成立五年來,上海交響樂團首席授課達三萬課時。同時,這里的大部分學生參加了包括上海交響樂團舉辦的共三十場樂季音樂會,這些都是非常龐大的數字。”
除了“主力軍”上海交響樂團的首席們,紐約愛樂樂團的演奏員也將分四批次來到上海樂隊學院教學,共提供近五百課時的專業課和室內樂演奏指導。而這四次中便有一次是在上海交響樂團夏季音樂節時的大規模全團抵滬。其間,樂隊學院的學生融入到紐約愛樂樂團中,和他們“肩并肩”同臺排練和演出,由紐約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親自指揮,學生當場便可以感受到:在完整的紐約愛樂樂團中,樂手們的職業經驗是怎樣的。
“年輕時,我發現自己進步最大、最快的時候,就是在與音樂家們共同演奏的時候,”紐約愛樂樂團團長博爾達(Deborah Borda)補充道,“不僅是身體力行地傳遞知識,這也是內心的一種投入,我們希望能夠在心靈上和情緒上給上海樂隊學院的學員更多影響和幫助。”
此外,這五年中,上海樂隊學院還經常邀請世界各地的名團和演奏家來上海,現已開設了一千余課時的大師課。同時,提供了二十三次國內校外實踐、八十六場次國外校外實踐,參與校外實踐演出曲目套數多達七十七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