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

2019年6月28日晚,紐約愛樂樂團在梵志登的指揮下奏響了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的最后一個音符。在排山倒海的掌聲中,指揮家五次謝幕,這意味著星海音樂廳“年度音樂大賞”又一次取得巨大的成功。音樂會后,觀眾發現在音樂廳大堂早已坐著數十位等候的樂迷,他們等待的是次日開售的倫敦交響樂團與西蒙·拉特音樂會的門票——星海音樂廳“年度音樂大賞”的又一場重頭演出。作為廣州的音樂文化地標,星海音樂廳與通宵排隊“搶票”的熱情,已經有了無數次深情的邂逅,而“年度音樂大賞”更是將這種熱情一次又一次地帶向高潮。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在中國這個最蓬勃的古典音樂市場遇上最真誠的觀眾,在“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廳之一”制造獨一無二的音樂體驗,這不能用“化學反應”來形容,這已經是一種現象。

2014年,星海音樂廳“年度音樂大賞”問世,初衷是讓更多的愛樂者聽到“最好的聲音、最美的音樂”。讓一流文化藝術演出廣泛而深入地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讓星海音樂廳成為廣州人的精神家園,是星海音樂人牢記于心的文化使命。星海音樂廳從1998年啟用之日起,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古典音樂的普及推廣。“隨著音樂會普及的深入,我們發現人們已經不滿足于聽一般的演出了,他們希望聽到世界名團名家,但高昂的票價讓他們望而卻步。于是我們就想探索一種模式,讓普通百姓用承受得起的價格在家門口欣賞他們夢寐以求的世界名團、音樂大師。”星海音樂廳主任劉瑩介紹說。于是,他們每年選擇五到六場最頂級的演出,每場劃出三百張以上的惠民票,這一下子就受到了樂迷的追捧。惠民票從剛開始的一天內賣完,很快發展成需要連夜排隊搶購。如今,通宵排隊追“音樂大賞”已經成為了廣州城市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今年開票的維也納愛樂樂團音樂會,排隊時間最長的竟達十六個小時。


在這份初心的驅使下,星海音樂廳在過去五年已經為觀眾帶來了無數驚艷與感動的瞬間:西德廣播交響樂團演釋全套勃拉姆斯交響曲;穆洛娃與意大利拜占庭學院古樂團獻上的本真主義巨作;茱莉亞四重奏、鮑羅丁弦樂四重奏演出頂級的室內樂作品;尼爾森斯、弗朗茨·韋爾瑟-莫斯特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天籟之聲;尤里·特米卡諾夫和圣彼得堡愛樂樂團叩響回憶之門;溫頓·馬薩利斯與林肯中心爵士樂團音樂會展現“爵色”魅力;還有聲猶在耳的紐約愛樂樂團音樂會……這些無與倫比的音樂體驗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樂迷的想象。
卓越與多元、世界一流與門票售罄,是星海音樂廳“年度音樂大賞”的慣常組合。對于這種品質的執著,星海音樂廳劉瑩主任在馬薩利斯與林肯中心爵士樂團音樂會后說道:“好音樂超越種類、地域、時空,直達人心,讓人們受到感染、覺得震撼,這就是最高境界。而我們的目的,就是想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好的音樂……這也是我們選擇大師級而不是入門級演出作為開場的原因,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最好的標準是什么。”
籌辦一場好的演出不容易,持續做好的演出更難。為了保持“年度音樂大賞”旗艦級的藝術品位,星海音樂廳在2017年10月22日開創性地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訂立五年之約,開展全面深入的合作交流。繼維也納愛樂樂團之后,星海音樂廳于2018年11月宣布與位列“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首的紐約愛樂樂團達成四年合作意向,這意味著在2019年至2022年間,紐約愛樂樂團將在星海音樂廳舉辦音樂會,于是便有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梵志登與紐約愛樂在廣州里程碑式的演出。簽約后,紐約愛樂樂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美國樂團管理界的“鐵娘子”德博拉·博爾達(Deborah Borda)在第一時間表達了祝賀:“我們對即將于2019年在星海音樂廳的首場演出表示非常期待,這是紐約愛樂樂團與廣州這座城市四年之約的合作開啟。”
藝術普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音樂作為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它的普及并不容易。如果說,對“世界一流”的執著需要膽略和眼界,那么如何做到“與眾樂樂”的音樂惠民,讓人民群眾更多地欣賞到世界級的演出,需要勇氣,需要實力,更需要情懷。
“每次面對著一個個成本‘大坑,我們也是要咬著牙運半天氣的。”劉瑩說。以2017年維也納愛樂兩場音樂會為例,根據星海音樂廳提供的資料,按成本平攤,每個座位的平均票價要超過兩千元。而在實際票價中,低于兩千元的占絕大部分,而占總票量相當部分的惠民票則只是以三百八十元、六百八十元的價格出售。曾有人質疑音樂廳的惠民措施是“價格貓膩”,對此劉瑩表示“真的假不了,人人心中都有數”。
“看到高票價把人們的熱愛和希望擋在門外,我們很難受。讓樂迷以承受得起的票價,來看頂尖的藝術家、樂團,這就是我們做這件事的動力。如今‘大賞已經成為樂迷的盛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劉瑩這樣解讀惠民票。正是因為這種關懷與品質的保證,才有紐約愛樂樂團音樂會后馬上就有觀眾通宵排隊等購票的“奇景”,這種來自觀眾的真誠與激情,在歐美國家也難得一見。
保持演出項目的優質、維持音樂廳運營的正常、實現受眾利益的最大化,是任何演出機構必須直面的挑戰。星海音樂廳“年度音樂大賞”引進最好的團、最好的指揮、最好的曲目,訂立更合理的票價,關乎藝術,也關乎技術。雖然“大賞”項目都是虧損,但它產生的巨大影響也給音樂廳帶來了良好的聲譽和品牌效應。如今的“音樂大賞”全由音樂廳自有的資金進行補貼,音樂廳也走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音樂惠民是一種情懷,更是一項使命。用“虧本”的勇氣,來承擔藝術推廣的使命,正是初心使然。
以星海音樂廳為例,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演出和各類活動有近四百五十場,觀眾逾四十萬人次,同比增長33.33%。這些數據都非常有力地說明了現在消費者在文化藝術審美體驗方面的需求在釋放。然而,這種增長勢頭也提出了另外一種挑戰:如何讓演出惠及更廣泛的人民群眾,甚至突破音樂廳的物理邊際?
2018年5月15日,星海音樂廳以“年度音樂大賞”中的“歡樂頌——西德廣播交響樂團音樂會”與騰訊藝術首度合作,“最強貝九”的在線直播吸引了五萬多名觀眾在線收看;三天后,第二場直播“國王歌手世界巡演音樂會廣州站”再度上線,一周兩次同步直播,累計超過十萬觀眾收看。這不僅是音樂廳落成二十周年的獻禮,更開啟了演出行業與新業態結合的新嘗試,這種嘗試在2019年兩場不算“大熱”的音樂會中創下了了不起的成績:5月17日“勃蘭登堡協奏曲”在騰訊藝術的網絡直播吸引了二十萬觀眾收看;而在5月24日的“羽管鍵琴與小提琴的對話”更是獲得了五十萬人次的在線觀看。兩場音樂會網絡收看人次高達七十萬,是現場演出總人數的二百余倍。這種現象級的觀看體驗,足以說明星海音樂廳的藝術影響力,同時也說明了現代傳播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騰訊直播采用了非常有效的網絡手段,迅速地捕捉到目標人群,這是傳統的手段難以望其項背的。
星海音樂廳的“年度音樂大賞”之所以曲高和眾,是因為從來不曾“離地”,劉瑩表示:“正因有世界級觀眾,我們才有底氣引進那么多的名家名團,我們的演出才能做到與世界同步……眼睛不能只盯著眼前利益。音樂節不能演過就完了,它總得給公眾生活、城市的文化氣質留下點什么。”這是作為音樂廳,作為公共藝術機構最深情的藝術表白。
星海音樂廳成立二十一年,“年度音樂大賞”推出五周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樂留聲,潤物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