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啟明星聯誼會主辦、上海大學承辦的2019第二次啟明星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50多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技啟明星”計劃入選者就這一主題展開了研討與交流。
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1991年啟動實施的人才計劃,資助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進行研究。入選者創立了啟明星聯誼會,定期舉行論壇。成立20多年來,這項計劃資助過的青年科技人才共計2 000多位,其中已產生13位兩院院士,在滬國家杰出青年約三分之一出自這一群體。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在論壇上表示,技術創新必須考慮社會價值,滿足社會需要,推動解決社會問題。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關鍵在于高校、科研院所要與企業、投資機構進行深入合作,合作各方要有強烈的興趣、充分的溝通。上海的很多科研成果是創新性底層技術,轉化應用的方向有很多。創業團隊要敏銳判斷市場,選擇合適的方向,讓科技成果順暢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當天,7名“啟明星”代表在論壇上做了重點發言,分別介紹了各自團隊在產學研用實踐過程中做出的探索、取得的成績、面臨的困難以及獲得的經驗等。
上海優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程抒一介紹了其自主研發的傳感器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他認為,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一項技術可以朝很多不同的產品方向發展,企業一定要找到適合自身的產品方向,并在這一方向上持續創新,不斷實現技術的深度轉化。
回顧創業歷程,程抒一感嘆,技術創新是“0~100”的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0~1”是技術研發,這個階段的成果沒有經過市場驗證,不需要考慮很多成本因素,主要追求的是技術先進性;“1~10”是轉化階段,這個階段最為關鍵,需要為技術尋找最有價值的潛在市場,實現驚險的一躍。“10~100”是開拓市場、商業推廣階段,讓企業做大做強。
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豫介紹了其團隊在組織工程軟骨再生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她表示,從應用技術研究到產業開發,在這個過程中,很關鍵的一點是如何從一系列應用技術中選取最適合產業化的技術。做好了這一點,科技成果轉化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
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吉銳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左為介紹了其團隊在干細胞與轉化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表示,科學家在創業過程中應該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不要認為自己什么都能做,而要盡早構建一支成熟團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科技成果轉化。
東華大學人事處處長、人才辦主任李煒在報告中介紹了東華大學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提升成果轉化能力為重點,在制定科技成果處置、利益分配、績效評價機制等方面的探索。據介紹,該校在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評估體系建設中提出的從“市場判斷”“成熟度判斷”“對標技術判斷”“知識產權判斷”等四個維度對項目和產業化情況進行跟蹤,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做法無疑具有啟發性意義。
據悉,啟明星論壇未來將繼續推出一系列高質量交流活動,以吸引更多“啟明星”和青年科技人才參與其中,不斷提升其影響力。
(來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8/429056.shtm)
(本刊編輯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