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
近日,在遭受來自美國的芯片和操作系統的雙重管控之后,華為也祭出了海思芯片和自研操作系統兩大殺器,作為應對。
5月21日上午,任正非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不會輕易狹隘地排斥美國芯片,要共同成長,但是如果出現供應困難的時候,我們有備份。”
如今,海思芯片已助力華為渡過芯片難關,但在國產操作系統近乎空白的情況下,自研操作系統能否收獲同樣的效果?
華為的“備胎”計劃
被美國政府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之后,華為又遭到了谷歌的阻擊。
5月20日,據路透社報道,谷歌已經停止與華為之間相關的業務和服務,其中甚至包括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安卓(Android),“華為只能使用安卓系統的公共版本,但不能從谷歌獲得專有應用程序和服務的訪問”。
隨后,安卓官方發布聲明稱,在遵守美國政府全部要求的前提下向用戶保證,現有華為設備上,如谷歌應用商店(Google Play)、通過谷歌應用商店保護(Google Play Protect)提供的網絡安全等服務將繼續運行。
這就意味著,華為新版安卓智能手機除失去對安卓系統的更新訪問權之外,包括Google Play商店、Gmail電郵、YouTube視頻以及Chrome瀏覽器等需與谷歌達成商業協議的應用和服務都將不能再使用,而華為舊機和面向中國市場發售的新機并不受此影響(前者可以繼續更新,后者則因在國內具有與谷歌應用相關的廣泛替代品而不受限制)。
很顯然,谷歌“斷供”華為這一舉動所帶來的不便,更多的是針對對華為新機有購買意向的海外用戶。對于近年來將發展重點設置在海外,手機海外出貨量占總銷量四成,有意在全球市場超越三星的華為而言,影響不言而喻。
不過,面對美國的管制,任正非顯得并未太過憂慮。
針對美國的刻意刁難,華為也有應對之策。
早在美國政府在芯片等硬件方面對華為設置門檻時,任正非就已明確表明,華為公司將繼續開發自己的芯片,減少生產禁令帶來的影響,他表示:“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這個“準備”指的是華為在多年前就預設過的極限生存場景:在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都不可獲得的那一天,華為仍能繼續為客戶提供服務。“沒問題”則因自提出極限生存假設那一天起,華為就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試圖打破美國先進技術的壟斷,還為此預設了“備胎”計劃。
如今,華為不光通過海思芯片這一“備胎”成功渡過芯片難關,還因其超強的預見性被行業內外廣泛盛贊。而華為的未雨綢繆不僅表現在“備胎”計劃,還表現在從2012年就開始規劃的自有操作系統“鴻蒙”(該系統不僅可以用來取代移動端的安卓,同時還可以用來取代Windows)。
日前,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也在社交媒體上稱,“除了自己的芯片,(華為)還有操作系統的核心能力打造。”他表示,華為面向下一代技術而設計的操作系統OS最快在今年秋天、最晚于明年春天將可能面市。
這套系統打通了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和智能穿戴等設備,統一成一個操作系統,兼容全部安卓應用和所有Web應用。如果安卓應用重新編譯,在這套操作系統上,運行性能提升超過60%,這是面向未來的微內核。
那么,這一預設,到底能不能和“備胎”計劃一樣達到預期的效果?
搭建生態才是難點所在
“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我們做操作系統,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這是任正非在2012年的表態。
在華為“鴻蒙”之前,我們有沒有國產操作系統?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2000年,在PC端就有了國產操作系統紅旗Linux,但永中Office、金山WPS等國產軟件均基于Linux,與微軟Office有兼容性問題。在無法調和的情況下,這一點成為這款國產PC操作系統的致命傷。
PC端敗北之后,2010年,國產手機操作系統沃Phone系統推出,因該系統主要置入自有業務而非搶奪市場的市場定位,而導致其具有僅用于低端機、不兼容安卓應用、對每家手機廠商收取手機授權費等先天劣勢,最終也慘遭淘汰。
眾所周知,操作系統是個巨大的生態工程,需要與軟硬件達成高度配合。若是沒有第三方的加入與配合,那么這個操作系統也僅僅是一個孤芳自賞的操作平臺而已。
首先是操作系統的開發有難度。國內大多數手機廠商所開發的系統,大都是在安卓的內核上進行修改,仍然受制于安卓。本質上來說,也算不上是純正的國產操作系統。
而為建立起有別于他人的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設計操作系統時還需要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編程語言、編程接口等,無疑加大了設計難度。
另外,操作系統成功與否,重點還在能否搭建起一個能夠鏈接軟件開發者、芯片企業、終端企業、運營商等產業鏈上多個主體的完整生態圈。
細看Android、Linux、Windows、Mac OS這些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在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應用的操作系統,不難發現它們的成功都建立在全球開發者共同開發和維護基礎上。
技術之外更需創建生態體系
安卓系統推出于2007年11月,彼時正是互聯網向移動時代轉型的關鍵時刻。
諾基亞旗下的塞班系統、蘋果的iOS系統、Palm公司的WebOS系統、RIM的黑莓操作系統……就在競爭對手們還未對外授權時,安卓就憑著“免費開放”成功吸引了諸多廠商加盟。那時有誰會想到就在6年之后,安卓系統就憑此成功絞殺了除蘋果iOS系統之外的其他操作系統?
安卓成功的關鍵就在谷歌采取的開源免費策略,才讓安卓系統得以吸引了大量第三方合作者,并據此創建了一個龐大的生態圈。
如今,創建生態圈不僅成為國產操作系統的關鍵所在,對于整個科技產業的自主發展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未來。
在PC時代和互聯網時代,我國在技術上的落后已經無法改變。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信網絡、基礎軟件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架構和發展模式在不斷被打破,創新周期一再縮短,中國完全可以借助“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實現超越。
“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差距還不小,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建設網絡強國的最大隱患。但我們有自己的優勢,完全可以在某些領域實現‘換道超車’。”4月底,某大型國產電子信息化集團一位高層人士就對鋅刻度記者表示,“換道超車”最關鍵的,就是聯合創新。
在這一點上,該集團給國內科技企業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范。時至今日,與它密切合作的伙伴多達400多家,在多方協助之下,也助力其獲得了不菲的成績,研發出的操作系統也開始運用于民用領域。
“中國的核心技術水平,現在是以很多人想不到的速度在飛快成長。”在上述人士看來,未來的競爭不是一個技術和另一個技術的競爭,而是一種完整的生態和另一種生態的競爭。
不過,對中國目前的芯片或操作系統領域而言,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其實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沒有技術障礙,芯片溝壑填平了,沒填平的是操作系統和生態。但是生態系統這條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述國產電子信息化集團另一位高層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