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鑫森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在這里先給小意粉們拜個早年!
大家對新年是否特別期待呢?穿新衣、走親戚、給長輩拜年領壓歲錢……想想都很激動,對不對?而在除夕之夜,貼完春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兒看“春晚”,一同等待零點鐘聲的響起,那108下鐘聲提醒著新一年的開始。
我們今天的故事就和鐘有關,讓稀稀奇帶大家回到24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一同去見識一下“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大家準備好了嗎?
隨著眼前的光影變換,稀稀奇來到了一座壯觀的宮殿,高高的石階之上站著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子。
“你好呀,歡迎來到曾國。先做一下自我介紹,寡人姓姬,名乙,是這方的諸侯,后人叫我曾侯乙!”說罷,他便緩步向殿內走去。
“姓姬?竟然和黃帝同姓,難道是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括的后人?”
“不錯,寡人是周天子分封到此鎮守南方的曾國國君?!?/p>
這時,他們已經走入殿內,映入眼簾的便是分三組合成“L”形的編鐘架,上面懸掛著大大小小的編鐘。
“來,你數數一共有多少件?”
“1、2、3、4……壞了,我數到多少了?太多了,我都數不過來了!”
“哈哈,這套編鐘共65件,分為上中下三層,由小到大,最上層的叫‘鈕鐘’,共19件;中層的叫‘甬鐘’,共33件,最下層的叫‘長枚甬鐘’,共1 3件。每個鐘上都刻上律名,和編鐘架上的律名一一對應。這65件鐘加上編鐘架得有一頭大象那么重呢!”
“哇!我原來還以為鋼琴是最沉的樂器呢!”
“什么‘禽’?”
“就是那個有黑鍵、白鍵的鋼琴呀!古怪怪彈得還不錯。從低到高一共88個鍵,也就是88個音,一個八度內,白鍵加黑鍵一共是12個鍵,用的是12平均律!”稀稀奇剛學了一點兒樂理,就迫不及待地顯擺開了。
“雖然還是不知道你說的是什么‘禽’,不過寡人這套鐘和你的‘禽’差不多,一個八度內也有12個音,包括半音。對了,再帶你看個神奇的地方!”說罷,曾侯乙拿起兩個“T”形的鐘槌,同時對著一件編鐘的正面和側面敲擊了一下:“你聽,有什么不一樣嗎?”
“我曾在寺廟里敲過鐘,都是只能發出一種聲音,您的鐘怎么可以同時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呢?而且您的鐘和我之前見到的鐘長得也不太一樣?!?/p>
“你見的鐘應該都是圓形的吧?那是整體鑄造的,所以只能發出一種聲音。而寡人鑄的鐘是橢圓形的,叫合瓦鐘,由兩片合成一體。這樣的話,正面和側面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了。敲擊正面所發出的音叫正鼓音,敲擊側面發出的音叫側鼓音,兩個音相差三度(相當于‘哆’和‘咪’的差別)?!?/p>
“好機智呀!那三個鐘架擺成‘L’形也是為了發出更多的聲音嗎?擺成‘U’形不是更對稱、更美觀嗎?”
“你觀察得還真仔細!這就要從西周初年說起了,當年寡人的祖先南宮括追隨武王伐紂后,便命自己的弟弟姬旦,也就是你們稱的周公,制定了一套關于音樂等級的制度,其中樂隊數量用‘面’,樂舞人數用‘佾(yi)’(‘佾’是指每列八人,如八佾就是六十四人)。規矩是這樣定的:天子四面,八佾;諸侯三面,六佾;卿大夫二面,四佾;士一面,二佾。寡人作為一方諸侯,可用三面,六佾。不過只有編鐘的聲音多單調呀,我還需要其他八音樂器伴奏,所以編鐘設置成‘L’形,另一面還能加上絲竹,既豐富了音響效果,又不逾越禮制。那稀稀奇,你可知何為八音呢?”
“好像金狐萌說過一次,八音是我國最早的樂器分類法,樂器按照制作材料分為金、石、絲、竹、匏(pao)、土、革、木八類,對不對?”
“不錯不錯,沒想到你小小年紀,懂得還真不少!”
能夠得到曾侯乙的贊賞,稀稀奇很是開心:“弦樂器是通過改變弦的長短來改變音高的,您這套編鐘是怎么改變音高的呢?”
“這個確實比較困難,需要改變鐘體的薄厚。在鑄鐘的時候,鑄鐘匠鑄出來的鐘,只能厚不能薄,然后仔細聽音慢慢打磨,直到找準需要的那個音。”
“真是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哪!最后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就是能否讓我聽聽編鐘的演奏呢?”
“這個沒問題!樂師,奏樂!”
稀奇說
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埋藏了兩干余年的大型國寶編鐘,隨著曾侯乙墓的發現、發掘而重現人間。作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堪稱“編鐘之王”。
曾侯乙編鐘出土時完好無損,按大小和音序分成八組,分三層懸掛在銅木結構的曲尺形鐘架上。自出土后四十年來,編鐘原件只奏響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編鐘出土后不久的音樂會上;第二次是在1984年,湖北省博物館演奏人員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春江花月夜》《歡樂頌》等中外名曲;第三次是1 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使用編鐘原件為作曲家譚盾創作的大型交響樂《1997:天·地·人》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