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劍鋒
《歸園田居(其一)》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因其主旨淺近易懂、表達技巧簡潔實用、語言樸實無華而成為古典詩歌學習的典范。作為同時被人教版語文必修二和粵教版語文必修一收錄的教學篇目,筆者在一輪復習的時候,有意回歸教材,借重《歸園田居(其一)》中的環境描寫,期望幫助學生突破表達技巧和詩歌主旨如何對接的難點。
為了便于筆者引證分析,故抄錄詩歌原文如下: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該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前后的心理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后內心的暢快,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作為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保持高潔的品格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應該說,通過前四句和后四句的對比,學生比較容易把握該詩的主旨。難點在于,如何理解歸隱田園之后的八句“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與詩歌主旨的關系。
我們不妨將這八句環境描寫繼續分層,前四句描寫的是自己居住環境,突出了作者居住條件的簡樸和對物質需求容易得到滿足的喜悅;后四句描繪的是作者站在開荒得來的居所眺望所得,強調的是自己居住環境的僻靜。前四句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表現了自己既滿足于開墾荒野、自食其力的勞動所得——“方宅”“草屋”,又對“榆柳”“桃李”繁茂遮陰于自家等農家常見景象心生得意,可見作者對物質條件要求不高,因而自得于遠離官場后的躬耕之樂。后四句將“曖曖”“依依”提到句前以示強調,表面上看是作者有意暴露自己的觀察的位置——荒野遠山之上的居所,實則暗含自己遠離官場、遠離人群、遠離欲望的慶幸和喜悅。“狗吠”“雞鳴”又與前文對接,同屬常見的農家景象。遠方傳來狗的叫喚聲好像是來自于村落的深巷之中,遠方傳來的雞的鳴叫聲好像從樹梢上飄過來一樣,渺茫不可尋之間,其實在反說自己居所的遙遠偏僻和靜謐非常;“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人村”“墟里煙”“狗吠”“雞鳴”這組鄉村生活中常見的景象,有視覺,有聽覺;有聲音,有色彩;有動景,有靜景;有遠景,有近景。作者看似不經心于意象的經營,實則匠心獨具,幾乎讓人忽視了他行文構思的嚴謹細致。
這八句環境描寫歷來為人稱道,但筆者覺得如果不明白詩句含義,不懂得將構成詩歌廣義內涵的表達技巧和詩歌主旨實現恰當準確對接的典范的話,一輪復習中古詩鑒賞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在這個意義上,《歸園田居》(其一)確實可以作為范例去玩味賞析。